摘 要:作者主要探究了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依托信息技術,多層次、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使美術課堂借助信息技術,在廣度與深度上都有所拓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有所發散、智慧有所啟迪。
關鍵詞:信息技術;美術教學;想象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2-06
作者簡介:藺乾龍(1971—),男,甘肅隴西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書法繪畫。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鑒于此,我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現實生活為素材,以多種活動為依托,著力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
一、聯系社會生活,激發學生想象的源泉
1. 走進生活實際,奠定學生想象的基礎
教師理應常常帶學生走出教室,親近自然,但在現實生活中,做到這一點很難。那么,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托信息技術,通過聲音、動畫、視頻、攝影等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亦動亦靜、能再現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這樣就可以搭建起生活的大平臺,并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樣化的外部刺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認知和學習途徑,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豐富了想象力。
如上七年級的《紙浮雕》一課時,我課前拍攝了天祝藏族自治縣特有的白牦牛、岔口驛走馬、松山細毛羊、華銳馬鹿等珍惜畜種,同時也拍攝了部分藏族、土族、蒙古族、裕固族等少數民族的人物形象,然后在課堂上啟發他們講述觀察到的物象,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想象創造一幅有關大自然物象的紙浮雕作品。
2. 運用多媒體教學,補充學生想象的空缺
學生活動經驗少,知識面不夠寬,因而大腦中圖像信息欠缺。面對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件來補充大量的圖片信息。如上《我與大師同行》一課時,我就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大師的作品,我還把梵·高、畢加索、莫奈等大師的作品打印出來擺放在教室的角落,供學生觀察欣賞,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能力,縮短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一書中指出:“最杰出的藝術本身就是想象。”
二、調動各種感官,搭建學生想象的平臺
1. 典范引導,萌發想象
美術教學中,教師通過實驗演示幫助學生學習,既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講授,又引發了學生的直覺體驗。如在學習圖案、紋樣、封面設計等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從設計初稿、骨骼、設色到完成作品,設計成教學課件,分層次地展示不同變化的骨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另外,在電腦繪畫軟件里設置各種特效處理功能,對圖像進行各種變形、復制、縮變、旋轉、鏡像合并及色調調整等。這樣既萌發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又省略了學生的嘗試過程。
2. 授聽音樂,激活想象
康定斯基曾將繪畫和音樂作了精彩描述:“色彩好比琴健,眼睛好比音槌,心靈仿佛是繃滿弦的鋼琴,使人的精神產生各種波瀾和反響!”音樂中優美的旋律、跳動的音符、輕快的節奏都會觸動學生幼小的心靈,激活他們的思維,啟迪他們的智慧。例如,在上《勞動》一課中,教師需要學生欣賞不同時代的作品,利用多媒體把全部材料經過編輯、修改、制作成畫面優美的短片,再配以和諧的音樂,讓學生在輕松的情境中去聯想、去想象,然后激發學生去分析、歸納作品的中心意思,讓學生在音樂的天地里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
3. 感知品味,豐富想象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有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特點。如在授系列色彩搭配一課時,我用多媒體引入十二色環、互補色、類似色以及色彩的對比和諧等,讓學生來理解色彩的變化規律。由于光的色彩原理在生活中難以講解清楚,而運用多媒體來演示取色、調色,學生就可以直觀地看到色彩的變化原理,教師再略加以引導、歸納,便突破了這一知識難點。又如我讓學生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時,運用電腦、投影、錄像等多媒體組合的教學,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造型活動,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三、利用軟件工具,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
教師借助計算機這個“好幫手”,以應用軟件為平臺,以實際操作為切入點,來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如我應用相關軟件,引導學生進行簡易的電腦繪畫、網頁設計、動漫制作等,著重于認識、理解和參與,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語文、音樂等學科,開展綜合性學習,如練習給歌曲、神話、日記等配畫。學生們天真的童趣、獨特的靈感往往是我們成人無法想到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賀西林.中國美術史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對美術教學的意見[M].郭小平,等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