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勤
摘 要 道德行為是對道德認知的踐行,是衡量個人品德的重要標志,也是考察德育實效的重要依據。道德行為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個人道德行為不能僅僅靠道德理論的說服力,還必須要得到社會的支持。只有完善道德行為的社會正式制度支持,同時創建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有利于解決現今道德培育的尷尬局面。
關鍵詞 道德行為 社會制度 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D66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7.070
Social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Ethical Behavior
LI Xiuqi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 Moral behavior is the practice of moral cognition. I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personal morality an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moral behavior determines that individual moral behavior cannot rely solely on the persuasiveness of moral theories, but must also be supported by society. Only the formal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moral behavior and creating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can help solve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moral cultivation.
Keywords moral behavior; social system; social support
當今一些社會事件發生后,旁觀者現象層出不窮,在大多數人指責這種道德冷漠現象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歸咎于道德覺悟低,僅僅對其行為表現進行譴責,而應該分析道德行為的復雜性,分析社會中更深層次的原因。
1 關于道德行為
由于人是社會性的存在,人的行為亦具有社會性,道德行為也不例外。從學理上講,道德行為是通常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由行為主體自覺選擇而發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1]這其中包含著三個方面的含義:道德行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進行的,行為主體知道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可能帶來的價值后果;道德行為是由行為主體自覺選擇的,是行為主體意志自由、自愿選擇的行為;道德行為涉及到利益關系,可能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從廣義上講,道德行為包括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在此文中,我們所討論的道德行為僅僅是道德的行為。
2 道德行為的特殊屬性
道德行為具有社會性,但它又不同于人們一般的社會行為,道德行為具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性質。在道德行為的過程中,行為主體還可能會由于自己的道德行為導致個人利益受損甚或犧牲生命。
2.1 人類的道德行為不是義務行為
“義務”[2]一詞在法律層面具有強制性。具體到道德義務方面,它包括否定性的義務和肯定性的義務。肯定性的義務多指幫助他人的的義務,尤其當實施道德行為的主體無須付出太大的犧牲或者是代價即可以阻止一些傷害行為的發生時,那么,社會默認的道德通常要求人們必須做出相應的幫助行為。否定性的道德義務,則指人們不要傷害他人,不能侵犯他人利益的義務,如公共場所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打擾他人。[3]但是,當行為主體必須要付出太大的代價如傷及自身的生命財產時,這時,他可以自覺選擇是否進行道德行為。行為主體擁有選擇的意志自由、選擇的權利以及空間。
2.2 道德行為中存在著利益權衡的現象
馬克思說過,“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4]我們通常認為,利他性是道德行為的主要特征,但即使最無私的道德行為,也不能說跟利益全無關系。也許行為主體確實懷著專門利他的心理在幫助他人,但在這個過程中,他滿足了自己想要助人的愿望,并且認為是值得的。換句話說,他在一心利人的同時無意中也利己了。現實情況中,一心為幫助他人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的思想境界還只是凡夫俗子的境界。人們會考慮自己的道德行為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后果,會權衡其中的利益和價值。如果我們的道德行為既利人又利己,這當然是皆大歡喜、眾人樂見的好局面。但若我們的道德行為所帶來的利益或價值小于我們的付出,甚至將傷害我們自身的利益或致使人身財產安全亦得不到保障時。大多數的人們會覺得這樣的道德行為不值得或不敢作為。這就是他們進行利益權衡的結果。一些社會事件中的目擊者們正是由于擔心作證后,個人的利益得不到完全的保障而選擇保持沉默。畢竟,一方擁有強勢的社會資源,一方只是弱勢群體,并且由于相關的制度或規范的支持不力,他們只能選擇了不作為。
2.3 道德行為的發生具有不穩定性
人們的道德認知一旦形成,通常情況下不容易改變,除非受了重大歷史、社會事件的影響。人們對做出道德行為表現與否的決心,可能頃刻之間做出,并付諸實踐。根據學者勒溫關于場論的觀點,人在處于某個時間的空間稱之為場,人類的行為容易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道德行為也不例外。若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了一個良性的道德場,則會有助于人們的道德行為表現。反之,不良的道德場會對人們的道德行為表現產生消極的作用。人們的道德行為的實現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力。社會風氣不正,家庭“少管閑事”的教導或行為主體看到別人的道德行為卻換來了消極的回應,多數人會猶豫甚至放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的實現與否取決于行為主體的自覺自愿,人們可做也可不做。道德教育不僅僅需要理論性的說服,更需要多方面的社會支持。
3 完善道德行為的社會制度支持
何謂制度?新制度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諾斯認為制度就是人為設計的各種約束,它構建了人類的交往行為。制度包括正式約束和非正式約束,它們共同構成確定了社會的尤其是經濟的激勵結構。由此可見,制度包括正式的制度,如具體的法律、規則和政策性制度,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如在長期的歷史時期內形成的社會風氣風俗等。
“好的制度使比較壞的人變成比較好的人。而壞的制度可能使好人變成壞人。”[5]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制度的重要性。一個社會的道德狀況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是由該社會制度建設的完善與否所決定。造成所謂的道德冷漠現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個人品德修養,而在于制度本身的不健全。所以,我們應加強對道德行為的社會制度支持。
3.1 正式制度的支持
3.1.1 公正的制度是道德行為的基本保障
制度愈公正表明其所反映的價值要求愈普遍,保障了這個社會中最起碼的公平和正義。公正的制度因其在設計時考慮到了人性的需求,符合道德的精神,所以從其誕生便具有道德權威的地位。鑒于制度的特殊地位,它有權要求社會個體做出道德行為,并且有助于個體做出道德行為,同時,還能有效控制不道德行為的出現。制度德性通常是指一個社會的制度設計合乎道德要求,并且在二者有較高的契合度。制度德性是個人德性的基礎和前提,比個人德性也即是個人的社會行為更具有普遍性。[6]有德性的制度不僅有利于促進社會正義和公平,而且利于個人道德的完善。設計公正合理的制度就是要以道德的制度培養道德的人。
3.1.2 公正的制度必須得到公正的實施
公正的制度給予人們以正確的行為依據,有助于人們遵守道德規范,并且避免了不道德行為有空可鉆,使人們能夠自覺地“棄惡揚善”。公正的制度只有得到公正的實施時,人們才會看到違背道德規范將會付出比遵守道德規范更大的代價和成本。如果公正制度得不到公正的施行,這將使道德遵守者成為吃虧者,助人者成為受害者,而不道德者則有利可圖。只會造成一個局面:幾乎人人都愿意社會秩序良好,卻沒有人愿意付出代價。
3.1.3 建立完善的道德行為代價補償機制
行為主體在道德行為的過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如利益受損或甚至會有生命危險。那么作為一個良序的社會是否應該為其道德行為予以物質或精神的補償?通常行為主體并不是以補償為前提才施行道德行為,但我們的社會是否應該考慮補償機制或許既能彌補道德行為者的損失,對其道德行為給予積極回饋,又能調動其他人道德行為表現的積極性?
道德行為通常需要一定的德行成本,若是一個社會里實施道德行為所需的成本太高,那么這個社會就在默默的鼓勵與之相背離的行為。當人們在施行道德行為時,他實際上是在生產著一種社會公共物品,即是良好的社會秩序。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這種公共物品的好處,但是,為這種公共物品支付成本的,只是那個或那些見義勇為的英雄們以及自覺遵守道德的人們。[7]那么,對于這些道德維護者的人們,我們的社會應該給予物質或精神上的補償。我們不能僅僅看到他人施行道德行為的行為應當,還應看到,社會對道德行為者的行為應當。總之,一個公正的社會不能讓有德行的人吃虧,不能再出現“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否則,我們社會的正義將得不到有效保障。
3.2 良好社會風氣的創建
創建良好的社會風氣,主要是指社會要提供一種非正式制度的支持。社會風氣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和社會范圍內,大部分的社會成員表現出相近或相同的思想意識、價值判斷、行為意向以及行為方式等的總稱或者說是社會成員表現出共同的行為模式。[8]由于正式的制度通常都是自上而下的,與人們生活聯系的不甚密切甚至還可能尚未進入人們的生活。社會風氣、風俗這一非正式的制度則早已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對人們的思想言行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若要達到道德與日常生活的充分融合,我們必須使相應的道德為社會風氣所提倡并成為社會風氣的主要內容。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應聲討敗德行為而不能抱有“見怪不怪”的態度,否則將意味著對惡勢力和潛規則等行為的容忍和默認,最終導致人們之間的道德冷漠,不利于良序社會的建立。對道德行為的出現,人們應積極主動地援助和宣揚。這樣,道德行為主體接收到積極的社會回饋,堅定長久地表現道德行為的意志力。社會上的其他人也會因此自覺主動地踐行道德規范,維護社會正義,從而使敗德者處于一個愈來愈不利的局面。良好的社會風氣和普遍的道德行為出現之間是互為因果的關系。道德行為的普遍出現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創建和維護反之,敗德行為的出現則會擾亂社會正義,不利于社會風氣的好轉。所以,我們想要人們表現道德行為就需要良好社會風氣的創建。
總之,只有當社會能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如黑格爾所說的“活的善”的社會倫理和制度規范且有恰當的保證手段引導民眾向善的方向發展時,這個社會的成員才能表現出普遍的德行狀態,并穩步地向擁有優美靈魂的德性過渡。[9]多數人們對道德行為的放棄并不完全是因為他們思想覺悟低,缺乏社會責任感。相反,恰恰是外在的社會因素導致了這一后果。制度支持是道德行為的重要保障,德行的制度是培養德性的人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我們應該加強道德行為的社會制度支持,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收到較高的德育實效。
參考文獻
[1] 楊文兵.論德行成本[J].社會科學,2000(8).
[2] 鄒順康.論道德行為的社會支持[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3] 陳真.道德義務與超道德的行為[J].倫理學研究,2008(5).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5] 顧海兵.對我國高考制度的反思[J].中國教師,2004(2).
[6] 杜時忠.制度德性與制度德育[J].高教探索,2002(4).
[7] 孫立平.“道德滑坡”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5).
[8] 杜時忠,楊炎軒,盧旭.社會變遷與德育實效——轉型期中小學德育實驗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6.
[9] 王文貴.一種解說:對敗德行為的經濟學分析[J].中州學刊,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