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萍 方亞坤
摘 要: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及“創新”一詞50次,并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科技型小微企業無疑是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包括科技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等,因此創新驅動發展需要依靠政府與科技型企業高度協同。本文從科技型企業的特點及面臨的問題,分析了政府財政與人才政策對科技型企業創新活力的影響,探討兩者協同創新推動科技型經濟發展機制。
關鍵詞:科技型小微企業;協同;創新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9.213
0 引言
創新包括科技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等多種創新的全面創新。創新為過去的中國帶來了豐碩的創新成果,也為新時代中國的未來發展指引了方向。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貢獻日益凸顯,影響也日益變大。然而在新時代空前激烈的全球化環境中,我國科技型小微企業遇到的困難愈來愈多。此外,政府在人才、財政政策領域的引導和扶持作用體現得不夠充分。2035年初步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們的目標,而科技型小微企業與政府協同創新無疑是著力推動國民經濟走向快速而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源動力。
1 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環境現狀
早期研究者比較了規模型企業與科技型小微企業賦稅,認為科技型小微企業自身力量薄弱,是市場經濟中的弱勢群體[1]。該研究建議政府實施稅制改革,考慮不同規模企業稅負公平。尹建華[2]對國內外科技型小微企業政策進行比較,提出政府應加強對小微企業的資金扶持。從科技型小微企業對科教興國戰略的推動作用出發,有學者認為政府應該從財政與稅收、信貸與金融等方面提供扶持,引導與幫助企業成長[3]。顧光[4]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財政支持政策的深入研究,發現政府應該在財政補貼、減免稅費、采購傾斜、增設基金和擴大貸款范圍等方面,營造一個健康、公平、和諧的生長環境。李沁怡[5]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與政府協同創新的動因進行探討,認為政府對科技型小微企業帶動國民經濟的助推力量越發關注,相應的法規政策也在不斷地公布和落實當中,從而推進了科技型小微企業和政府的協同創新。
學者們通過相關研究發現,科技型小微企業是以新技術發明或創造為基本特征,用科技手段推進發展的新型企業。雖然科技型小微企業還沒有非常嚴格的定義[5],但其具有如下共同特點:(1)企業規模小;企業規模一般少則幾人、幾十人、多則百余人;(2)人才集中;直接從事科技研發人員占總職工數的比例高;(3)資金力量薄弱;由于缺乏資金積累,且面臨高昂的人力成本及不盡合理的財稅政策,導致資金困難;(4)抗風險能力弱;風險不僅僅來自科研風險,還面臨市場環境和國際形勢的風險;(5)優秀創新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大部分在科研院所、大學院校及國有大型企業。綜合來看,以往專家、學者大多從政府層面的金融支持或財政進行探討,也有學者從企業本身層面探討,但系統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與政府高度協同的創新模式還不夠深入。
2 政府政策引領與扶持
2017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國辦發(2017)80號),依據上述文件精神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如2017年安徽省出臺了《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從科技金融、創新創業環境、外籍人才引進、軍民融合創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隨后,2018年5月安徽省科技廳聯合財政廳出臺了實施細則,從購買研發儀器設備補助,國家、省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獎勵獲獎項目,大型科學儀器共享,高質量專利、維權補助,科技融資、外籍人才引進政策等方面對科技型小微企業實現全面支持。從上述明顯發現,政府的引領從財政與稅收支持,覆蓋到了創新政策、人才隊伍、軍民融合、裝備與資源共享等多層次,多方面。充分顯示了十九大提出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政府的引領力度空前,而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也前所未有。如何把政府的引領與扶持變成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前進動力還存在協調創新機制問題。畢竟科技創新也充滿著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加上政策支持、法律法規和保障體系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企業與政府協同創新勢在必行。
3 政府與企業協同,驅動創新發展
3.1 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科技型小微企業缺乏人才會導致企業技術研發的能力不足,沒有較高的技術儲備和科研能力。其必然結果就是不掌握核心技術,只能以引進國外技術為主,導致我國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很難在行業中把握技術創新的先機。所有創新的主體是人才,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從政府層面系統考慮編制、分配政策、生活配套方面(如子女教育等)政策,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除了引進國際人才以外,校企、軍民融合領域的人才也是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部分。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自由組合的戶籍、學歷等限制。為科技創新創造條件。
3.2 人才激勵機制
由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差異性,要對分配制度系統考慮。可以考慮年薪制、合同制、項目制;激勵機制中著重考慮研究者在成果轉化,技術股權中的利益,嘗試核心骨干持股分紅等方式。由于科研的不確定性,重要創新工程和項目應該具有容錯機制,建立核心科研人才以激勵創新導向的中長期激勵方式。
3.3 政府引領與扶持
科技型小微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成長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扶持。目前主要通過科技項目、成果(國家獎、專利、設備購置)等進行事后獎補。關乎國家需求和民生的,政府可以通過校企聯合、軍民融合等方式對小微企業在項目,人才方面的支持;政府采購中要有目的地向小微企業傾斜,支持其成長[4];另外,小微企業增加了就業、創業和實習的機會,可以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結合,促進科教融合,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給予一定經費支持。同時政府對小微企業給予稅收支持;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解決小微企業的資金問題。
3.4 建立政府與企業互動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政策,從中央到地方的法規不斷出臺,也在不斷地完善。其目的就是讓科技型小微企業具有良好的生存環境,更好更快發展。然而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創新政策畢竟會具有滯后性。此外,行業和地域差異也需要在制定的實施細則中更有針對性,更接地氣。這就要求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要建立與科技小微企業的互動機制,大力發展營銷、財務等第三方服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打造信息、技術等共享平臺。只有企業與政府開展良好的互動,才能充分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調動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促進協同創新,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快速發展壯大。
4 結語
十九大提出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地方政府或行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創新引領力度空前,而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也前所未有。把政府的引領與扶持變成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前進動力,需要在創新人才隊伍、激勵機制上下功夫;更需要政府與企業的互動,建立起協同創新機制,才能建設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參考文獻:
[1]沈加佳.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2(14):31-33.
[2]尹建華.國內外科技型小企業發展政策對比[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0(02):50-51.
[3]劉小川.論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推動[J].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9):138-139.
[4]顧光,馬媛媛.科技型小微企業財政支持政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80-82.
[5]李沁怡,錢文華.科技型小微企業與政府協同創新的動因[J]. 中國市場,2016(50):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