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亮
作者:王亮,湖南信息學院。
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的熱潮,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形式洞庭漁歌的保護和傳承開始被提上日程,并在2006年被列入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列。雖然申遺可以得到資助加大保護傳承力度,但是以怎樣的方式和途徑來做就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還需要相關的專家、學者去做精心論證和深入研究。從而去達到保護和傳承洞庭漁歌的目的,并能夠將跟大眾的精神生活相融,起到建設城市文化的作用。
作為當地人民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民間音樂都是一個區域的文化載體。因此將洞庭漁歌納入到音樂課堂的話,就不能僅僅是在課堂上搜集幾首歌像唱藝術歌一樣用標準的普通話唱一下就完事。每一個地方文化都有其相關的歷史背景,有其特定的生長過程、歷史淵源、人文內涵等,民間音樂也有其特殊的方言運用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唱腔。這些音樂的、語言的、文化的要素在一起構成了音樂的生命,進而以民歌的方式呈現、流傳。因此,作為一種地方文化,洞庭漁歌的保護、傳承就需要根據相關的文化脈絡去整理編纂出適合課堂的教程。
在高校中一般都會開設藝術概論、音樂美學、民間音樂等課程的選修課,鑒于此,可以將洞庭漁歌的地域文化結合到這些相關的必修課選修課中,從而達到普及化教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師資。也可以在聲樂技能課上適當的融入一些洞庭漁歌的演唱技能,并當做一項聲樂素質考察項去考察學生。以目前我國的課程水平及音樂學培養觀念綜合其他學院的經驗來看,在民間音樂教學過程中師資缺乏的問題還是難以避免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來緩解這個難題,比如讓學生積極參與探討,老師去學習當地文化語言等。鑒于本地學生在地方高校中比重相對較大,所以語言問題在地域文化教學過程中更容易解決。
除了將民間音樂整合到現有課程中以外,還可以借鑒其他院校經驗來設立洞庭漁歌的專業課程。從學院的招生、培養目標、技能訓練、課程設置、就業等建立一個獨立完善的體系。可以以洞庭漁歌為主要課程,兼具其他專業課程學習,這就需要編纂專業系列課程,比如:《洞庭漁歌演唱》、《洞庭漁歌審美研究》、《洞庭漁歌鑒賞》、《洞庭漁歌創編》、《洞庭漁歌曲集》、《洞庭漁歌概論》等。這種設置能夠更加突出具有本地區民族音樂特色的教學,但是在教學師資和條件匱乏的情況下,就需要縮小規模通過選修課的方式去開展課程,比如在民族民間音樂教學中加入《洞庭漁歌鑒賞》;同時也可以在聲音教學中加入《洞庭漁歌曲集》,《洞庭漁歌編創》可以結合舞蹈教學及歌曲創作課程來開設等。這樣就可以將區域音樂文化在有限的師資下滲透到教學中去,從而能夠更好的去傳承和保護。
國家復興表現在物質生活提高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設。為了追尋強國之路,一個多世紀以來,中華文明進行了全面的改革與顛覆,音樂教育也開始變得西化。音樂文化復興必將伴隨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滲透融合,這也是復興的必經之路。這就要從各階段的音樂教育開始,而課程建設可以作為這個切入點。因此,洞庭漁歌課程建設很有必要。
近年以來,由于市場經濟沖擊和高校擴招,以及本土化及世界化浪潮的興起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中國的土地上曾經隨處可見民間音樂,但是隨著都市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進程,逐漸開始衰老甚至瀕危。作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基因庫,所以地方高校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和保護民間音樂,去挖掘和復興本地區的民間音樂,同時也可以促進學校發展,增加學校的競爭力。
當下,從音樂學界對民歌的爭議可見原生態民間音樂的保護有著不小的爭議。這對洞庭漁歌的傳承保護也有著很大的啟示,如何能夠更好的去保護洞庭漁歌的傳承體制、傳承人等是亟待我們需要思考的。如何在現代化進程飛速發展的當下,保護原生態民歌的整體性的,并將之與現在的城市文化建設相融合,在中國音樂文化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作用。
在音樂課堂中融入地域文化對民間音樂的傳承和保護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還需要科學嚴謹的論證。盡管存在很多問題但任有很大的可行性,不管是以怎樣的形式,從言論到行動,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開展民間音樂復興與傳承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