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萃靈
摘 要: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的多模態話語理論,為現代媒體技術輔助下的英語教學實踐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依據。在多模態話語交際框下,以合理高效的方式使用新媒體技術,將促進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大變革。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推廣的易加互動學習平臺在多模態話語理論的指導下,以互動課堂為特色,不僅為英語教學提供真實的情境和便利的條件,更將提供多通道話語意義表達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小學英語;信息技術
隨著語言學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的日新月異,信息的傳遞已由單一的語言走向多模態化的媒體手段。單純的研究語言已不能完全涵蓋交際活動中的話語意義,更多的話語意義由非語言因素體現。因此,曾經被視為副語言的圖像、顏色、音樂等符號在現代交流中已經與語言符號一起參與意義的構建。
一、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
我國多模態話語的研究始于2003年,李戰子首次引入多模態話語理論,并提出多模態話語分析對英語教學有重要意義。多模態話語的基本概念是指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采用圖像、聲音、語言、動作、表情等多種手段和符號模態來進行交際的話語活動。這種活動在生活中,尤其是教學中非常常見,比如說話時加上手勢動作或者升降調表示強調,書本中配上圖畫營造氛圍,視頻中插入字幕便于理解等。
2001年起,國外學者逐漸將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與新媒體技術輔助的課堂教學相結合。新模式課堂的教學話語不再單靠語言來構建意義,課堂教學是由多種模態來共同完成的,包括空間、手勢、凝視、身勢、書面語、圖畫、動畫等。國內朱永生和張德祿教授對多模態話語進行了詳盡地分析和基本的理論基礎構建。
二、小學英語課堂中可利用的多模態話語媒體
小學英語課程的目標就是要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發展需求,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初步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初步形成運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除了課堂上基本的手勢、圖片、聲音等,一些小學英語教師還專門為中低年級學生整理了英語歌曲歌謠集,以TPR全身反應教學法為指導思想,能讓學生很快在手腦結合中進入課堂狀態,并且在動畫中跟讀跟唱,模仿純正的語音語調。
除此之外,小學英語教師還擅長PPT多媒體課件的高效使用,在其中加入聲音、圖片以及可操作的語言類游戲,來調動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通過層層遞進的游戲關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知識,在正面評價中得到學習自信。
在新型的小學英語課堂模式的探索中,譯林版小學英語二年級下冊的一節繪本閱讀課成為了易加互動學習平臺中比較成功的一節試點課。這一節課以一個改編的繪本故事來學習What can you do?Can you ... ?Do you like ...?Yes,I do. No,I dont. 等句型,并且從動物、個人能力、個人愛好幾個方面來復習前幾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在教學設計環節中,通過平板的圖片單項選擇,教師讓學生直接運用學過的語言知識,自己讀題目思考并進行操作,這個過程沒有聲音模態,只有圖片文字模態,學生動手操作后平臺上會直接反饋出柱狀圖的答題結果,有利于教師當堂反饋評價,并為后面的繪本故事的引入做好鋪墊。
在閱讀過后,教師還可以在PPT上呈現幾個與繪本故事相關的問題,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后,可以同桌之間對于繪本的內容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然后在易加平臺的白板功能中進行故事內容的連線匹配,然后將練習完成結果發送給教師。教師在教師端上根據練習完成的情況可以了解到學生對于繪本故事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此可見,在易加互動學習平臺的助力下,小學英語課堂不再只有聲音、圖片、手勢等模態讓教師用來進行教授與交流,學生進行學習和理解。而是學生可以自主地操作思考,教師能夠通過及時反饋的結果輔助和調整學生學習的進度與深度,從而產生了一種新的英語課堂學習模式。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進行多模態教學模式將更好地提高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在實踐中,教師也要注意各個模態之間的協調,避免太多模態使用影響學生的專注力,或者出現模態之間互相遏制的情況。更不能一味地為了迎合教育信息化趨勢而濫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忽略教學目標,致使英語教學本末倒置。只要認真嘗試、積極探索,學生在小學英語的課堂中聽覺、視覺、觸覺和其他模態積極互動,各種感官互相協調,定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英語課堂的效率,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內化理解,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德祿,王璐.多模態話語模態的協同及在外語教學中的體現[J].外語學刊,2010(2).
[2]張德祿.多模態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調試初探[J].中國外語,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