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維佳
摘 要:宋代文學呈現復古復雅與趨新媚俗的雙重趨勢,歐陽修是宋代第一位詩詞兼擅的文人,且“公性至剛,與物有情”,他獨特的文化品格與時代相結合,推動了宋代詩詞雅俗融合的進程。本文從宋代詩詞雅俗體式發展的社會背景入手,探究歐陽修詩詞化俗入雅的特質。
關鍵詞:歐陽修;詩詞;化俗入雅
文學雅俗觀的討論在中國文壇上長期存在,處理好雅與俗之間的關系,對于創造出優秀的作品至關重要。隨著社會變革、時代變化,文學作品的雅俗問題演變出復雜豐富的內涵。在詩詞化俗入雅的發展脈絡上,一代文宗歐陽修繼承和發展了漢唐以來流變,以寬廣的審美視野和兼容并蓄的文學觀念,對詩詞雅俗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宋代詩詞雅俗體式的發展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領域中,雅與俗問題源自先秦儒家樂論,《論語》中有雅樂、鄭聲之分,《孟子.梁惠王下》有“先王之樂”與“世俗之樂”、“今樂”與“古樂”之說。[1]隨著社會的發展,雅俗觀念不再局限于音樂,而更多地滲透到了文學領域,受士文化的影響,文學作品開始側重于是否合乎“雅”的要求。
在廣泛意義上,詩被認為是一種高雅的文體,追求“去俗求雅”。而詞作為一種后起的文學形式,原是配樂歌唱的“曲子詞”,來自于民間,具有“俗”的特性。但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市民階級對于文化的訴求使得詞得到空前發展。詞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強大的流行力受到了士大夫及上層統治者的關注和參與,其題材內容和創造手法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開始逐漸走向雅化。同時,詩也不再曲高和寡,逐漸關注世情?!瓣柎喊籽钡脑姾汀跋吕锇腿恕钡脑~之間的雅俗界限不再涇渭分明,而是相互融合,迸發出更為絢麗的色彩。
作為宋代第一個詩詞兼擅的文人,歐陽修的作品中凸顯著雅俗共融的色調。歐詩雖然沒有脫離傳統士大夫文人的寫作主旨和方式,呈現出“歐陽子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2]的特點,但卻顯現出化俗入雅的傾向,詩的內容和風格上表現出日常化、生活化傾向,語言上出現世俗之語;其詞的基調氣格與詩趨于相似,具有花間遺風、雅俗并存等多層次的審美要素。
二、歐詩的化俗入雅
佛教大乘中觀學派認為:“俗非真則不俗,真非俗則不真。非真則不俗,俗不礙真,俗以為真義;真不礙俗,真以為俗義?!盵3]可見真和俗是可以轉化和改變。歐陽修一方面堅守著復古思潮下士大夫文人的對雅的追求,另一方面受時代觀念的影響,積極提倡詩歌的革新,“化俗入雅”,表現出詩歌題材的日?;?、語言的世俗化傾向。
歐陽修詩中所詠之物,呈現出涉及廣泛、包羅萬物的面貌,他將目光投向那些容易被忽視的日常生活細節,關注世俗之物,并從中發掘詩意。如詠物詩中的動物如鴛鴦、魚、牛等,植物如菊花、柳樹、楠樹、青松等,生活之物多是古物用具,如紫石屏、古瓦硯等之類,雖是世俗之物,但以其清雅志趣,賦予了無盡的意蘊。
到了后期,他對于詩歌題材的選擇,不再局限于唐代文人的山林、官場、宴會、園林和宮廷,而是帶有日常生活的氣息,著意于現實人生。在《雪中會客賦詩》序中,他寫道:“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事,皆請勿用?!盵4]這種“禁體物語”,是歐陽修一種新的嘗試,體現出他的文學開創精神:嘗試將世俗的物件進入高雅的詩歌的題材,讓俗世的社會生活內容進入雅文化的視野。
在語言上,歐詩出現了一些世俗之語。用俗字俗詞入詩,會形成一種“陌生化”的效果,反而使詩歌語言通俗,富有生活氣息,充滿力量和生機。但歐詩中所謂俗字不同于口語、俚語,而是素樸平淡之語或是前人未用之語。如《豐樂亭游春三首》: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p>
語句自然通達,平易近人,無僻字難句,寥寥數筆就描繪出一幅賞春游玩圖,生機勃勃,妙趣橫生,可謂平淡中出自然。
三、歐詞的雅化詩化
1.詞境的雅化
隨著歐陽修人生閱歷的增加,對生活的感觸也更加豐富,對于詞這種抒情性文體的運用也有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他晚年的部分詞,不再只抒發兒女世俗之情,而是更多抒發人生苦悶感受。如《浪淘沙》: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上髂昊ǜ茫c誰同? ”
此首詞構思巧妙,結構新穎,“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將三年的花進行對比,有著超越時空的涵義,物是人非的滄桑感和時空感使得此詞的意境深遠。此外歐詞中還有表達人生易逝的如“年華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長恨少” “勸君著意惜芳菲,莫待行人攀折盡”等名句。
疏放詞風是歐陽修詞詩境發生轉變的重要表現。北宋詞人寫詞大都重點寫閨情,詞風較為纏綿纖柔,呈現以柔軟婉麗為美的審美范式。歐陽修卻將自己曠達的胸襟、平實豁達的詩風帶入詞中,使得其詞擺脫了閨情的束縛,呈現詩化傾向,如《朝中措》:
“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該詞開篇便有澎湃之氣,詩人目眺遠方的美景,心中想起了自己堂前種的垂柳,不禁感慨時光流逝,然而正當情感陷入低落惆悵之時,卻筆鋒一轉,“揮毫萬字,一飲千鐘”,曠達樂觀、豪放疏放的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歐陽修晚年的詞不再單純地秉承“詞娛情,詩言志”的觀念。如《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等詞中都將自己的人生苦悶、對世態人情的觀察和思考蘊含其中,使得詞有了詩化的傾向。當然,借詞言志并非歐陽修一個人的做法,唐宋的詞人如蘇軾、晏殊等人也都曾在詞中展現自己的意志和情懷,但歐詞獨特的曠達氣魄和深婉曲折的情懷使得他的詞別具一格。
2.語言的雅化
雖然歐陽修多有艷詞,但是人們在比較歐詞和柳詞時,卻呈現出“貶柳褒歐”的趨勢。這是因為歐詞語言具有雅化的美感。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以詩入詞,增加詞的內涵和韻味,拓展詞的格局,營造清新淡雅的意境;二是在寫閨情艷情時盡量將情欲淡化、虛化,把感情盡量升華到哲理的高度。
在歐詩中,經常有用典故入詩的現象,歐詞中也有以詩入詞的手法。如歐詞《朝中措》中“山色有無中”一句,就是王維的《漢江臨泛》中的“山色有無中”的借鑒和化用,讓詞的意境有了進一步的提升。這種做法提升了詞的格調,使詞呈現出清新淡雅的風貌,更符合士大夫文人的志趣。
歐詞中雖多有艷語,但此種士大夫艷詞與柳永式的艷詞有很清晰的分界,雖有閨語,但呈現雅化的傾向。如同樣是寫歌女,柳永筆下筆致放肆,直白香艷,如《合歡帶》:
“一個肌膚渾似玉,更都來、占了千嬌。妍歌艷舞,鶯慚巧舌,柳妒纖腰。”
而歐陽修筆下的艷詞,則大多語出婉約,展現出“騷雅”的韻味。如《玉樓春》:
“池塘水綠春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從頭歌韻響錚钅宗,入破舞腰紅亂旋?!?/p>
由此可以看出,歐陽修的詞作一方面帶著以詞娛情的詞學思想,尊奉詞學傳統,另一方面總是有意無意將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生活態度植入詞中。
從歐陽修的詩詞作品中,既可看到佛教禪宗對宋代文人的影響,同時也折射出儒家傳統高雅的“道統觀”和世俗的生活的交織。歐陽修詩詞化俗入雅的實踐,是對于宋代詩詞題材境界的充實,不僅深刻影響著宋代的文壇風向,而且對后世有著巨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聶安福.兩宋詞壇雅俗之辨[J]. 中國韻文學刊,1996,(01):59-67.
[2]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316.
[3]隋·吉藏:《二諦義》,《大正藏》卷45、《續藏經》冊97(題作《二諦章》).
[4]凌郁之.宋代雅俗文學觀[M].第一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26.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江蘇 徐州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