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樂
摘 要:科舉制度始于隋朝,在隨后的封建王朝里作為選拔官員的重要考試制度,即使到現代選拔公務員的制度也有科舉制度的影響。1905年清廷正式廢除科舉制度,但是這一決定并非其制度積弊難返,而是體現了科舉與學堂之爭。本文基于清末廢除科舉制度的角度,探討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深層次的原因。
關鍵詞:科舉制度;清末;考試制度
前言:學界關于清末廢除科舉制度的原因,主要歸結為制度本身的缺陷,越來越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要求。部分學者對科舉制度的批判,來作為清廷廢除科舉制度的主要論據。但是這一論據,并不能有效支持此論點。早在明末清初,科舉制度就已出現清末時期的缺陷和弊端,隨著對其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才使得這一制度沿用至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與新式學堂的推廣和普及有關。
一、新式學堂的出現沖擊了科舉制度的存在價值
以洋務運動為開端,隨著越來越多的進步人士開眼看世界,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問題,使得科舉輿論的控制態勢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同時庚子事變作為科舉輿論的重要轉折點,其所造成的輿論影響已越來越小。當時對于科舉制度的反思和批判,立足于八股文而非制度本身,批評者反而肯定了該制度對國家、社會的重要作用。但是這種對待科舉的主流看法,隨著新式學堂的出現和推廣,產生了對科舉制度合理性的懷疑和否定。
在庚子事變后,關于科舉的改革已從考試內容轉變為減少選拔人才數量,實現逐漸廢除該制度的思路。新式教育體系的建立,強調了通過人才培養實現國家富強,新式學堂的出現,為清廷提供了選拔人才的又一途徑,并且這些人才更符合改革的需要。加之,清廷對新式人才的重視,使得科舉制度影響力和吸引力降低,這位清廷廢除科舉奠定了一定的輿論基礎。
自鴉片戰爭以來,清廷與列強的戰爭敗多勝少,加之國外思潮對國人的強烈沖擊,使當時的國人產生“中不如外”的自卑情緒,在這種情緒影響下人們對于改革的愿望日趨強烈,態度也更加急功近利。希望通過全盤復制外國的強國之路,完全比照外國規章制度進行改革和建設,其中對于教育領域的改革狂熱,極大程度提升了新式學堂的影響力。
二、科舉制度與新式學堂的斗爭
在清末廢除科舉的過程中,反映了科舉制度與新式學堂的斗爭,針對科舉的存廢和優劣進行探討,并且前者的弊端往往是與后者的對比得出。究其討論的實質,是國家富強路線之爭,圍繞著哪種方式或途徑更能培養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
清朝的科舉制度沿襲著明末的標準,根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的選拔要求,除了選拔文職官員外,其他的人才被視為政治人才。這些人才的屬性,并不適應于現代化國家的建設,即科舉培養的人才缺乏工商、外交、科技等專業人才。明清舊式學堂的發展是依附于科舉而發展,其培養人才的方向,為科舉考試輸送人才。直到洋務運動的興起,舊式學堂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出現了一定的變化,部分學堂轉變為新式學堂。這種效仿西方教育的教育體系,具有極高的目的性,清廷或辦學者希望通過它培養當前國家緊缺的各類專業人才,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在甲午戰爭后,時局日漸艱危,清廷逐漸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在教育領域進行一定的改革。這種改革表面來看是利用新式學堂解決當前人才緊缺的問題,深層次來看是實現學堂從科舉中剝離。
但是進行現代教育的改革,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然而對于經歷一系列戰爭的清廷來說,財政情況嚴重惡化,缺乏必要的辦學經費。為了籌措辦學資金,給予學生“宏獎”,即為那些能夠在指定新式學堂的畢業生,授予舉人、進士等出身。當新學制頒布后,基本建立起了現代化的教育體系,伴隨著對學堂畢業生獎勵日趨制度化、規范化,新式學堂的影響越來越大,從而影響了科舉這一進入“仕途”的傳統途徑。科舉與新式教育,在學習目標(做官)上其實并無太大區別,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在此變化下前者的功能逐漸被弱化。
給予學堂畢業生出身的獎勵方式,使得學堂與科舉出現功能重疊,由此引發了兩者孰優孰劣的討論,并且這種討論從朝廷層面逐漸向民間擴散。在這場討論中,并沒有涉及兩者互相補充、互相完善的可能性,而是基于討論者的立場進行存廢評價。事實上,以提倡改革為主導的統治階層早已預設科舉與新式學堂孰優孰劣的前提,后者更能滿足當前朝廷對于求才的需求。因此在實施此項改革時,就已采取逐步廢除科舉的措施,希望通過制度的改革將實現人才培養方向的改變。基于現代的角度考慮,科舉與學堂建設并不矛盾,前者能夠培養政治人才,后者可以培養專業、技術性人才,他們在社會分工上不同,不必采取一刀切的處理態度。清廷混淆了兩個人才培養體系的屬性和功能,使得科舉和學堂未能發揮互相補充、互相完善的作用,這種混同處理的方式,一定程度影響了后續的吏治與教育。
結論:綜合上述,清末廢除科舉經歷了改革考試內容,向其存在價值的討論轉變,伴隨著新式學堂對它的沖擊,削弱了科舉的功能。在激進地改革中,混淆了新式學堂與科舉的功能,清廷采取一刀切的處理態度,完全廢除科舉制度。
[參考文獻]
[1]謝菲,張帥.清末科舉制度廢除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01):38-43.
[2]李兵,鄒艷妮.清末科舉:實踐背離嚴密制度的困局——以一個應會試的書院老師的視角[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02):39-44.
(作者單位:長沙市長郡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