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琴
摘 要:信息化環境使英語課堂在線“搶答”成為可能。本研究主要探索引入課堂在線“搶答”機制對激發課堂活力,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化環境;英語;在線“搶答”;積極性培養
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1]指出,要“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2016 年6 月7 日,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 “要通過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的融合,強化教育信息化對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的服務與支撐”。為落實這兩個重要規劃的精神,大力推廣信息化教學,江蘇某高職學院在原有多媒體教室的基礎上搭建網絡電子教學平臺——E·學堂。使師生利用多媒體+手機客戶端進行教學活動成為可能。
一、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現狀
近幾年來,課堂上“低頭族”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學生在手機上看視頻、聊微信、打游戲等。課堂提問時再簡單的問題也不會回答,卻從不感到窘迫??傊瑤啄昵翱赏ㄟ^多樣化內容豐富的多媒體PPT課件來吸引學生專注課堂學習,用提問的方式來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的手段所起作用已不明顯。課堂上學生“話輪沉默”的現象并非個別。
造成學生無視課堂教學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網絡與數字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學生,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與學習方式上都較以前的學生有著明顯的差異”[2]有關。他們對技術比較敏感,更喜歡使用技術解決問題。他們依賴網絡,一旦遇到問題更喜歡從網絡上尋求幫助、答案或解決辦法。如此偏愛網絡,一切都在網上進行。那么,因勢利導,變堵為疏,合理引導學生利用手機的上網功能進行網絡在線學習是新時代高職院校管理層和教師共同來探討提高教學效果的新思路。
二、“搶答”的理據與條件
(一)“搶答”的理據
“鯰魚效應”適合企業管理[3],同樣也適合課堂教學管理。“鯰魚效應”的故事起源于挪威人喜歡食用活的沙丁魚。但絕大多數漁民打撈的魚在中途運輸中就死亡了,所以價格只能是活魚的一半甚至更低。但有一個經驗豐富的漁民他的沙丁魚卻一直能活著回港口出售。其他漁民都很好奇,千方百計打聽秘方無果。他一直保守秘密直到臨死前才公布于眾。原來他是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中放入一條以沙丁魚為主要食物的活鯰魚。鯰魚進了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加上鯰魚本身生性好動就四處游蕩尋找食物,沙丁魚為了躲避天敵就加速游動,尋找藏身之處或出路。攪動海水的過程解決了沙丁魚缺氧的問題,一船活著的沙丁魚就回到了漁港。對于漁民來說,“鯰魚效應”在于外在激勵手段的應用。那么,課堂教學同樣需要引入激勵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搶答”便是那條鯰魚。
三、“搶答”的實施
(一)搶答問題設計 并非所有的問題都適合作為搶答題目發給學生。搶答問題的設計和提問問題的設計一樣都要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檢查教學情況,激發學生的思維。通常情況下,搶答的問題不宜太難或太容易,要適中。問題太難或太大,則激發不起學生搶答的勇氣;問題太容易或太淺,則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所以在設計問題時,忌走兩個極端:一是大而難的問題,二是易而或淺的問題。大而難的問題根本不是課堂能解決的;而太淺顯的問題答案就在問題里面,都起不到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作用。那么,怎樣的問題適合作為搶答的問題發布給學生呢?第一:開放性問題。英語中常常有一些開放性問題,比如,在外研社版《新技能英語高級教程》2的某個單元中,設計并發布了搶答問題 “How can you develop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ife(如何養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此類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學生不用擔心回答錯誤。只要能提出幾點理由,或能自圓其說就回答到位了。第二:分享個人經歷或個性化強的問題。依然以上述教材的某個單元為例設計并發布問題,比如,“What did you do on last Earth Day to protect the earth(在剛過去的地球日你做了什么”? 此類問題每個學生的回答都會不同,因它帶有很強的個性化特征,適合搶答。第三:適度拔高的問題。此類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克拉申“i+1”的輸入理論。其中”i”代表學生現有水平,”1“則表示略高于現有水平。即讓學生在自身知識水平能力的基礎上,再通過進一步努力能夠作答。也就是俗話說的:跳起來摘果子吃。比如, 結合教學內容,聯系實際,針對某個突發新聞事件發表個人評論等。結合上述教材某單元環境保護的主題,針對游客在景區不文明行為,比如拿石塊砸動物等發表個人看法。
(二) 搶答問題的發布時機及次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與年齡有關。青少年在30分鐘左右。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開始上課后的前30分鐘,利用多元化信息手段盡可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30分鐘之后的時間則交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完成一些發散性性思維的學習活動。教師在E·學堂平臺手機客戶端先觸“搶答”按鈕,然后輸入搶答問題,再點擊“開始”搶答按鈕,非常有利于調整學生學習狀態,調節課堂氛圍。在持續時間為90分鐘的連續兩節的課堂教學時段內,發布2-3次搶答問題為宜,即每節課1-2次。太多會擾亂整體課堂節奏。
(三)搶答問題積分設置:量化考核是考核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搶答后回答正確或有特色要給予一定的積分,它是對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的認可和獎勵。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搶答后能正確回答問題才能加分,否則不予加分。因為部分學生只顧忙著點擊搶答按鈕,并不思考如何回答問題。甚至有的學生不來教室上課,遠程搶答也能獲取積分。另外,搶答積分的設置要略高于“選人”提問積分。這樣才更有利于調動學生搶答的積極性。
四、結果討論
在英語課堂教學上增加“搶答”環節,是建立在原有提問的基礎上。經過一學期的實施觀察后,查看E·學堂4個行政班“搶答”統計數據發現:一學期4個班平均發布搶答次數共52次,在基準課時為60,除去考試復習之外,剩余的56課時內,平均每節課搶答1次左右。4個班共有學生158人,有113人參與過搶答。參與率接近72%。獲得的最高獎勵積分為42分,最低為-2分,平均分接近12分。得-2分是因為學生本人并未出勤,而是通過E·學堂智能手機學生端遠程參與搶答。作為干擾正常課堂秩序、浪費課堂教學資源的懲罰,記-2分。如果在課堂上學生進行了“搶答”操作,但并不能回答問題,則不加分也不減分。另外,有45個學生,約占28%,在整個一學期內從未參與過搶答。對這部分學生教師通過手機“搖一搖”或“手動選人”的方式,設計他們能夠回答的問題,讓他們參與發言等活動,獲得勝任感。
其次,為了解學生對搶答和提問的真實看法教師通過E·學堂平臺的“問卷”按鈕,向學生發布了問卷。問卷包含兩個問題: 1. 在英語課堂上你喜歡(A)“搶答”;(B)“選人”(提問);2. 為什么?(請至少列舉兩條理由)。在158人中有136人提交了有效問卷。占總人數的86%。共90人陳述了理由,占回答問卷總人數的66%。其中選擇(A)即喜歡搶答的共106人,約占回答問卷總人數的79%。選擇(B),即“選人”提問的共30人,約占22%。針對喜歡搶答列出的理由中以“調動積極性”為核心詞條的共55條,占61%;還有諸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競爭意識、激發學習興趣、展現個人能力、高度集中注意力、激發思維、聽到不同看法、具有挑戰性、刺激性、快等肯定性理由也占一定比例。也有少數中性理由是:節省課堂時間、避免尷尬。喜歡“選人”提問的學生列出的理由,肯定性的以詞條 “公平”為主。學生認為教師會均衡提問每個學生的次數,重點提問沒有搶答的學生。不過,也有學生認為: 被提問的學生站在那里不回答,浪費課堂時間的同時學生也感到尷尬。也有學生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就被提問了等,都占一定比例。其次,還有學生的理由來自網速層面,手機配置低,反應速度慢,總是“搶答”不上,所以喜歡提問。
在學業成績方面也顯示出信息化環境下實施“搶答”后的教學效果。和沒有“搶答”環節的前一學期相比,同樣的4個班學生的期末英語成績平均分從69提高到84,而不及格率從18%下降到2%。
結束語
信息化新時代給教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化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獲取知識或技能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有尋求網絡幫助的需求。為順應時代并滿足學生需求,開展信息化教學,借“鯰魚效應”理念,引入“搶答”機制,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搶答和提問的不同之處在于搶答是主動的,提問是被動的。E·學堂中“搶答”功能的應用很大度上喚醒了低頭玩手機的學生,激勵他們獨立思考,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但設備和網速也是制約學生在線“搶答”的因素。因此,在線搶答、手動提問、小組討論等并舉才是激發課堂活力的組合舉措。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EB/OL]. http://old, more.gov.cn/public files… 2012-03-13
[2] 劉海霞“互聯網+”背景下行業英語教學資源建設的研究[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58-62 .
[3]孫力科編著.任正非:管理的真相[M].企業管理出版社. 北京:2014(7):195-197.
(作者單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