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菲
《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這條法律從國家基本法的層面設立了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旨在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犯罪嫌疑人予以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最大限度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修訂后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617條規定:“偵查階段的羈押必要性審查由偵查監督部門負責;審判階段的羈押必要性審查由公訴部門負責。監所檢察部門在監所檢察工作中發現不需要繼續羈押的,可以提出釋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由于最高檢于2015年將監所檢察廳更名為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后,地方各級監所檢察部門陸續更名為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名字的更改也賦予了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更多的職能,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成了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能。最高人民檢察院明確規定,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由辦案機關對應的同級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統一辦理。
一、什么是羈押必要性審查
羈押必要性審查,是指在人民法院判決生效前,為保證刑事訴訟進行,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需要進行繼續羈押的審查,并做出相關決定的一種刑事訴訟行為。2016年1月22日最高檢公布羈押必要性審查規定全文,提出了羈押必要性審查。根據《人民檢察院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規定(試行)》(下稱《規定》)第二條對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定義,羈押必要性審查是人民檢察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規定,對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無繼續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建議辦案機關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監督活動。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由辦案機關對應的同級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統一辦理,偵查監督、公訴、案件管理、檢察技術等部門予以配合。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創建
羈押必要性審查包括對已決羈押的審查與未決羈押的審查,其中對未決羈押必要性的審查能夠保障訴訟公正、高效進行。未決羈押必要性審查,是指有權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生效判決作出以前的整個訴訟過程中是否存在限制或剝奪人身自由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和判斷,并作出是否羈押的決定或建議,包括決定適用羈押措施的必要性和在押期間繼續羈押的必要性。羈押必要性是一個變量,在決定羈押后,會隨著訴訟進程有所變化,或大或小,或有或無,這就需要構建捕后羈押階段的審查機制。對未決案件的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是實現羈押制度應有價值的有力保障。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羈押必要性審查的考量因素
實踐中,根據《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人可向人民檢察院申請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申請時應當說明不需要繼續羈押的理由。人民檢察院可以對羈押必要性案件進行公開審查。影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無繼續羈押必要性的因素較多,主要因素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事實、主觀惡性、悔罪表現、身體狀況、案件進展情況、可能判處的刑罰和有無再危害社會的危險等。有的檢察機關在評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無繼續羈押必要性采取了量化方式,設置了加分項目、減分項目、否決項目等具體標準,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得分情況作為評估是否繼續羈押的參考。
四、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標準
羈押必要性審查,首先要解決審查判斷標準問題,在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時,要以犯罪嫌疑人是否仍符合逮捕條件為基本的審查判斷標準。其次羈押必要性審查判定標準應符合比例原則。比例原則人要求羈押必要性審查標準的設立要在追求機制的應然性價值的同時,將對被羈押人的損害降低到最低。比例原則還要求在踐行落實羈押必要性審查認定判斷標準時是否應當羈押的情形應與被羈押人的具體情況相結合考慮,綜合權衡兩者的比重、關系,最終才能做出是否羈押的決定。
另外,除了在確定羈押必要性審查認定判斷標準上要遵守以上原則外,在確定羈押必要性審查認定時,還要認識清楚羈押必要性審查認定判斷標準和逮捕必要性審查認定判斷標準之間的關系。
五、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的現狀
新法在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上有幾點發展,一是明確了逮捕后的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體現了審慎實施羈押措施的精神,對于符合拘留或逮捕的條件的某些情形也未必實施羈押;二是明確列舉了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內容。但是作為一項尚未成熟的新制度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有很多可以發展進步的空間。
如今,羈押必要性審查的作用發揮有限,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案件數量整體較少,較多集中在公訴部門和監所部門;啟動方式多為當事人申請,檢察機關主動審查情形較少;案件類型比較有限,集中在交通肇事、故意傷害、盜竊等案件,其余的案件類型分布零散;對象多為本地人員,忽視外來人員的現象較為突出;偵查階段、審查階段的羈押必要性審查被忽視;審查期限長短不一,說理制度貫徹落實不夠。
六、如何完善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
現我國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相關規定仍過于籠統、模糊,這將影響該制度的司法實踐中的操作性。(1)審查的標準,新刑訴法未對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標準作出規定,如完全依賴辦案機關的自由裁量作出判斷則可能使該條例成為一紙空文。為充分發揮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作用,增強其可操作性,需要明確審查標準。羈押必要性審查一是審查對被羈押對象的逮捕決定是否恰當,二是審查對被羈押對象是否有繼續羈押的必要。判斷對被羈押對象的逮捕決定是否恰當的標準可根據刑訴法第七十九條所規定的逮捕條件進行判斷。(2)審查的方式,對于羈押必要性審查應當采取何種方式,應當考慮被羈押人的權益也應考慮司法效益。一般情況下可采用書面審,并詢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聽取其辯護人意見。在案情復雜、社會影響大等情況下可采用抗辯式審查,偵控方與辯方在監所部門的主持下進行抗辯,由監所部門居中裁決。這樣有助于為各方尤其是被羈押人提供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有利于負責審查的檢察官作出合理的判斷。
(作者通訊地址:福建省明溪縣人民檢察院,福建 明溪3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