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卿 王彤 王祥于
摘 要:誠信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基本規范。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以及我國培養的重要人才。研究其誠信狀況及對他們進行誠信教育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戰略意義,這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就是對當代大學生的誠信缺失問題進行研究并且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缺失;對策
誠信,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人們的道德基礎,更是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古代孟子提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作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更應該為實現文明道德社會而努力。
1當代大學身誠信現狀
1.1考試作弊
如今,大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出現作弊行為屢見不鮮。盡管各個高校在《學生手冊》中明確規定嚴禁作弊,但違紀行為依然存在。根據各高校高層管理人員所提供的數據,高達24%的大學生出現作弊行為;30.6%的大學生想要作弊卻被及時發現。通過走訪各高校,發現大學生作弊手段通常有交頭接耳左顧右盼;小抄;用手機搜答案或與同學互發短信交換答案;利用高科技作弊;行為較嚴重的直接替考等。這些行為都嚴重違背了大學生應有的形象。
1.2誠信貸款
國家為了幫助貧困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而建立起來了助學貸款,而如今這項工程已經淪為了很多大學生犯罪的源頭。借用助學貸款中的少數學生缺乏誠信意識,不夠重視誠信還款。出現不按時還款、不還款等現象甚至是借用他人名義進行貸款等行為,更有一部分學生為了擺脫銀行的催款便更換手機號或變更家庭住址等,這無疑是一種嚴重失信的行為。
1.3生活瑣事
求職的畢業生為了能夠競爭到一個好的工作崗位,不少大學生“提高”自己的身價、造假自己的求職簡歷來吸引好企業的眼球。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用貪婪的心對待別人,不夠真誠,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借錢總是遲遲不還、答應辦到的事總會有頭無尾、對外吹夸自己或赴約不準時等。誠信的缺失不僅是對個人的否定也是對國家地位的一種貶低。
2影響大學生誠信的因素
2.1主觀因素
誠信認知不足。當代大學生雖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但對誠信道德的理解卻存在一定的偏差。據問卷調查顯示只有81%的大學生認為要堅守誠信;35.4%的大學生認為誠信只是一種道德約束;22.2%認為誠信是道德約束和法律約束的并合體。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依舊存在一部分同學沒有道德誠信意識,認為道德誠信與自己無關。
價值觀尚未成熟。當代大學生沒有足夠的社會實踐和經驗,對社會失信行為的后果鮮有所聞,不能從中汲取教訓從而夠得到警示。習近平主席曾在2014年5月4日對新青年提出新要求: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可見實踐對樹立道德價值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缺乏實踐也是導致失信行為發生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
2.2客觀因素
在家庭方面,家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做出這樣的對比:兒童是一塊大理石,塑造大理石依次需要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六位雕塑家,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但如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也正是家長們對學校的過度信任造成了家庭誠信教育的缺失。
在學校方面,眾多高校對誠信教育沒有過深的研究,導致大學生的誠信度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地步。各高校的輔導員也沒能起到自身的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輔導員按照黨委的部署,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教育活動,班主任負有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指導學生的職責。”輔導員只有正確引導學生,才能積極的建設大學生的誠信素養。
在社會方面,21世紀經濟和實力的提高激起了人們的競爭性。人們在長時間功利心的趨勢下,在名利面前變得毫無抵抗力,不同程度的失信行為在不同階層中暴露出來。大學生雖生活在學校,但并不意味著不受外界的影響。社會誠信的缺失也在不斷引導著大學生的步伐,使大學生的道德底線變得模糊不定甚至開始動搖。
3增強大學生誠信的對策
3.1加強各高校誠信教育
加強各高校的誠信教育必須要建立一套完備的教育體系,對待不誠信行為要有嚴肅的處理辦法,規范校風校紀,同時定期對大學生開展誠信教育講座。狠抓誠信教育主要從三方面入手:首先課堂教育要注重誠信教育。其次,把誠信教育的工作納入到教師的工作當中,要求教師對那些失信的學生予以教育。其三,充分利用學生課外活動,有針對性的進行各種有益的誠信教育,引導學生進行誠信道德自我教育。
3.2完善國家制度體系
針對大學生拖欠貸款這一現象,國家應該更加完善制度體系。應明確提出對拖欠貸款的相關措施并就此頒發一系列的相關文件。同時政府應聯合各高校對每一位大學生建立一個誠信檔案網,記錄大學生在校的所有情況,并將其聯系到大學生今后的就業及生活。由此強化大學生的自我誠信管理意識,提高大學生的誠信系數。
3.3從生活中關心當代大學生
為了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細節。家長和老師都應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學習、社交、生活等各個方面。幫助學生減少身體及心理上的壓力,使他們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引導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提高誠信教育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羅成翼.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2]馬蘭.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2014.
[3]樸麗莎.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對策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7.
[4]賀明,籍宇,朱廣全.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