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生艷 王斌 何彥國


摘要 目的:探討慢性下腰痛患者腰骶角與體質指數(BMI)的相關性。方法:收治慢性下腰痛患者167例,比較不同性別患者的BMI與腰骶角。根據BMI水平將所有患者分為3組,比較各組腰骶角與體質指數。結果:女性BMI高于男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女性腰骶角大于男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BMI組間腰骶角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關鍵詞 慢性下腰痛;腰骶角;體質指數;相關性 本研究通過對臨床慢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骶角及體質指數(BMI)的測量,探尋兩者與慢性下腰痛發(fā)生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慢性下腰痛患者167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94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52.16±6.87)歲。納入標準:①腰背部疼痛,1年內單次病程≥3個月,或累計病程≥6個月;②無腰背部及脊柱手術史;③無其他系統(tǒng)嚴重病變;④對本研究知情同意;⑤臨床資料齊全。 排除標準:①重體力勞動者;②妊娠婦女;③腫瘤、腰椎結核、脊膜膨出、強直性脊柱炎、風濕關節(jié)病等。 方法:所有患者均拍攝站立位腰椎正側位X片及MRI片,測量腰骶角f骶1椎體上緣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通過對患者體重、身高的測量,計算BMI,BMI=體重(kg)/身高(m)2。根據BMI水平將患者分為正常組(BMI 18.5~ 23.9)、偏胖組(BMI 24.O~27.9kg/m2)、肥胖組(BMI≥28)。 觀察指標:統(tǒng)計不同性別慢性下腰痛患者的BMI與腰骶角數據;統(tǒng)計3組慢性下腰痛患者不同性別的腰骶角數據。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版本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不同性別慢性下腰痛患者BM1與腰骶角相關性:女性BMI高于男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656,P<0.001)。女性腰骶角大于男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57,P=0.032)。見表l。 3組慢性下腰痛患者性別與腰骶角相關性:不同BMI組間腰骶角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汁學意義(男:F=7.705,P=O.001;女:F=9.582,P<0.001)。3組慢性下腰痛患者中女性腰骶角均大于男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16、-2.489、-2.108,P<0.05)。見表2。 討論 慢性下腰痛是臨床上一種較常見的骨骼肌肉系統(tǒng)疾病,相關流行病學統(tǒng)計研究表明,70%~ 85%的人會出現腰痛癥狀,不僅給患者及家人帶來困擾,也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慢性下腰痛發(fā)生的原因至今尚未明確。部分研究結果顯示,下腰痛發(fā)生原因主要與脊柱、軟組織、內臟、神經、精神病變等因素有關[2]。 正常腰段脊椎具有一個生理前凸,該前凸的存在,對維持、保護脊柱的平衡和穩(wěn)定起到重要作用。腰段脊椎前凸使骶骨在正常時有一定的傾斜度,稱為腰骶角。腰骶角大小的變化可導致腰段脊椎失于平衡,誘使下腰痛發(fā)生[3]。隨著我國居民經濟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改變,肥胖及超重人群有所增加。而南此導致腰椎活動范圍減小,腰、腹部肌力減弱,腰部負荷增大,腰段脊柱平衡及穩(wěn)定受影響,逐漸發(fā)生腰背部疼痛。 腰椎的穩(wěn)定主要依靠腰段脊柱本身的骨性結構以及周圍肌肉系統(tǒng)維持,骨性系統(tǒng)為被動穩(wěn)定系統(tǒng),而周圍肌肉系統(tǒng)則為主動穩(wěn)定系統(tǒng)[4]。一旦主動及被動穩(wěn)定系統(tǒng)被打破,長期可出現腰背疼痛。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患者BMI高于男性,且女性腰骶角測量值也高于男性;經過BMI分組研究結果顯示,隨著BMI值增加,腰骶角也隨之有所增大。由于腰骶角越大,則腰椎沿斜面向下滑動的力也越大,造成腰段脊柱的不穩(wěn)定,長期將導致腰段脊柱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jié)承受的負荷也增大。因此,慢性下腰痛女性患者,特別是肥胖及超重患者是臨床上慢性下腰痛的高發(fā)人群。腰骶角大小的改變,腰部的剪切應力也將發(fā)生改變,長期發(fā)展則腰部小關節(jié)軟骨發(fā)生退變、小關節(jié)增生、韌帶肥厚,導致下腰痛長期存在。 綜上所述,慢性下腰痛女性患者的BMI和腰骶角均高于男性,同時隨著BMI值增加,慢性下腰痛患者腰骶角也隨之增大;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當對肥胖及超重人群進行健康宣教,使慢性下腰痛患者加強飲食控制,降低體重。 參考文獻 [1]牟鑫,張圍輝,張宏,等慢性腰痛患者步態(tài)規(guī)律的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8,1(24):29-32. [2]李亨,鄭軍.慢性下腰痛臨床病因學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6,10(12):49-51 [3]鮑鐵周,莫奇洛斯.從腰骶角差異看下腰痛發(fā)病機制[J].中醫(yī)正骨,2005,8(17):25-26. [4]Gareia A N,Saragiotto B T.Multidisciplinaryhiopsychosocial rehahilitation for chroniclow hack pain (PEDro synthesis) [J].British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6,50(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