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題多解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究一題多解題型對學生數學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通過例題,分析一題多解對學生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分析解題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得出巧用一題多解題型培養學生求同及求異思維能力的結論。幫助老師正確方法。
關鍵詞:一題多解;數學;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小學數學教學中,適量運用一題多解對拓寬學生視野是十分有效的。小學數學一題多解,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解題技巧,有利于學生提高解決綜合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啟迪思維、開闊視野、全方位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各部分知識間的縱橫方向的內在聯系,掌握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
1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一題多解可以提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在刺激發散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想象力,不斷的嘗試把問題與以前的知識間建立新的聯系,發散能力的不同,聯系到的知識范圍就不同。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思維在解題過程中得到提高和發展,發散思維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同時,在充分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可以促進學生進一步對問題的思考,通過條件的變形或者問題的變形,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
如下是一個簡單的分數應用題,通過對一些條件的變形鍛煉學生的發散能力。不僅是一個典型的一題多解題型,同時也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加強知識間的聯系,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
例:小明家共有60只雞,其中大雞有1/3,請問小雞有多少只?
解法一:分數法。小雞數:60×(1-1/3)=40(只)
解法二:歸一法。小雞數:60÷3×2=40(只)
例題變形:小明家有若干只大雞和小雞,其中大雞有20,占總數的1/3,請問小雞有多少只?
解法一:歸一法。小雞數:20×3-20=40(只)
解法二:分數法。雞總數:20÷1/3=60(只);小雞數:60-20=40(只)
這道例題,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問題,分數法、歸一法都可以解決問題,運用不同的知識,結合所學的知識,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能正確、靈活地解答千變萬化的應用題。
第一個例題:小明家共有60只雞,其中大雞有1/3,請問小雞有多少只?學生不僅可以用分數法解,根據已知條件雞總數,以及大雞所占比重求出大雞數,在用總數減去大雞的數量,就是小雞數。同時,學生可以發散思維結合所學知識用歸一法,首先知道小雞所占比重是三份中的兩份,然后根據總雞數,求出每份所對應的雞的數量,在乘以兩份就是小雞的數量。
2有效地鍛煉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一題多解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分析解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發現和創造的強烈欲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鍛煉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例如:小A家有6口人,每人每天吃350克大米,請問小A是的媽媽一個月需要購買多少克大米?
學生認真讀題會發現,這道題存在隱含條件,因為題目沒有告訴學生一個月有多少天,這就需要學生發散思維,打開知識的儲備庫,分析一年中每個月份的天數。一年中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還有一個特殊月二月,閏年二月有29天,平年二月有28天。此題主要目的突出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
因此,學生可能羅列出以下解法:
6×350×31=65100(克)
6×350×30=63000(克)
6×350×29=60900(克)
6×350×28=58800(克)
從學生的算式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一部分學生可能會直接把一個月按30天計算,還有的學生可能會考慮到大月和小月的區別,但是很少有學生會考慮到四種情況。老師通過整合全班同學的解法,與學生交流,引導學生挖掘出隱含條件,從而找到解題途徑,解題之后,能主動總結反思,及時總結經驗。同時啟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還培養了學生梳理、歸納等數學方法。
3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對一題多解的研究,對各種數學問題在課堂上的提問,以及各種變異訓練,目的是幫助學生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做選擇題時,不僅要求學生選出正確的答案,同時要分析其他選項,了解它們為什么不能選,錯在哪兒,以此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從教學實踐來看,發現問題的方式不同,學生的解題結果也不同,特別是變式訓練,它是幫助學生發現問題間的聯系,總結解題規律,舉一反三,增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方法。
數學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樂趣和挑戰,探索一個問題的幾個解決方案,能夠幫助學生總結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后,要求學生根據一句數量關系“三年級男同學的人數比女同學的人數多1/5”進行聯想,改編為內容不變但敘述方式不同的數量關系。本題主要在于學生充分的理解關系句的實質,三年級男同學的人數比女同學的人數多1/5,意味著女同學的人數占五份的話,男同學的人數就占六份。只要學生把握住二者的關系,通過分析一定可以想出很多。
學生經過討論,很快能說出很多:
(1)男同學的人數是女同學的人數的6/5。
(2)三年級男同學的人數和女同學的人數的比是6∶5。
(3)三年級女同學的人數和男同學的人數的比是5∶6。
(4)三年級女同學的人數是男同學的人數的5/6。
(5)三年級男同學的人數占三年級總人數的6/11。
(6)三年級女同學的人數占三年級總人數的5/11。
提法變了,但問題的本質不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其進行一題多解提供多種分析思考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鍛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曹敏.小學數學基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2):107.
[2]羅樹彬.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7(17).
作者簡介
李凱華(1967.10—),男,漢族,大專,中小學一級,221342,江蘇省邳州市四戶鎮石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