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濱 黎瓊芳 李金蘭
摘 要 “五位一體”高校由于受主客觀方面因素的影響,生源較為緊張,發展較為緩慢,管理模式較為滯后,學生資助工作開展更是困難重重。本文通過觀察走訪,運用文獻資料發、對比分析法對目前“五位一體”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創新改革措施,為“五位一體”高校學生資助模式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 “五位一體”高校 學生資助模式 創新
“五位一體”高校,是指處在老、少、邊、窮地區的新升本科院校。此類院校由于受主客觀方面因素的影響,生源較為緊張,發展較為緩慢,管理模式較為滯后。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及其配套辦法頒布實施后,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該體系的建立,解決了相當數量的貧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問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間接地提升了國民的整體素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尤其是在教育公平方面。當然國家政策是好,可是各地實施時均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學生資助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同樣也避免不了出現問題,如公平、公正、公開、誠信、道德等缺失,導致相當部分的貧困生得不到補助,引發了一系列的尖銳矛盾,造成了相當惡劣的影響,對學校、學生的發展極其不利。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創新資助模式對提高“五位一體”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切實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
1 目前“五位一體”高校學生資助存在的問題
1.1 “五位一體”高校學生資助資金不足
目前高校學生資助資金的來源于國家的財政撥款。其份額與比例由國家確定,不能根據各高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節。“五位一體”高校因地理位置因素,學生大多來自欠發達民族地區,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占的比例突破50%。根據國家統一的政策以及資金的發放很難覆蓋全部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而且就算獲得資助資金的經濟困難大學生也只能解決“有學難上”的問題,卻不能解決整個上學過程中的困難,畢竟大學生在校不只是要交學費,還有其它很多方面的開銷例如吃飯穿衣問題、學習用具問題等。這些困難都會影響到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
1.2 重復資助現象嚴重
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自治區內部分高校發現,幾乎所有的高校均是采取國家頒布的資助政策進行資助,存在獎學金、助學金重復資助現象,比如某學生學習成績優秀且屬于貧困生,按照資助政策,可同時申請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以及各地方雨露計劃資助等,資助金額可達15000元左右,遠遠超過學費標準,而與此同時,有些貧困生學習成績不是特別突出,平時表現也一般,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忽冷忽熱,在貧困評定的時候往往會被淘汰,導致該貧困生無法獲得資助,進而影響到學業,因此一定程度上避免多種獎助學金重復資助問題,真正讓所有的貧困生均能順利完成學業,是當前高校資助工作的關鍵。
1.3 資助方式簡單,學生責任和感恩意識缺乏
如今我國高校主要采取物質資助模式,采用將資助金額一次或兩次轉入學生銀行卡的方式,給予他們一定經濟支持、物質支持,幫助他們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屬于“輸血型”、“物質型”資助,而人文關懷方面做得很少,道德教育工作開展不夠,導致很多貧困生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對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各種資助抱有自己努力的結果,而不懂的國家、社會和學校三者的用心良苦。當然有的學校在資助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近年來,隨著國際環境的日益復雜多變,高校學生長期受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導致受助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很多受助學生只了解外來文化的表層,自認為發達國家文化教育都是學習模仿的對象,忘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感恩意識淡薄現象已在高校資助工作中蔚然成風,如何扭轉不利局面,有待國家、社會和學校多方面協同教育受助學生,引導他們重視道德品質的魅力所在。
1.4 資助工作者業務能力不強
資助工作者主要由學校資助辦、學生輔導員以及評定小組等人員組成,他們大多數從未參加過有關資助工作方面的專業培訓,對資助政策的解讀與運用不夠準確、靈活,針對模棱兩可的事情處理不夠科學,如有些高校的資助工作者片面地認為申請資助貧困生不能有掛科,而忽略了國家助學金政策里并未有該規定;還有一些學生確實屬于貧困生甚至是特困生,但就因為無法提供貧困證明就被一票否決,導致該學生因此無法繼續學業進而失學,影響學生一輩子的命運。種種現象表明,學生資助工作者的業務能力有待加強,避免一味地照搬照抄。
1.5 學生誠信缺失
目前,在我國的絕大多數高校里,貧困生資格認定旳主要依據就是學生提供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以及家庭情況問卷調查表。由于人數多,地址分散,管理人員不可能到家里挨個調查,出現了一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開假證明。
在評選認定過程中,為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資助原則,有些班級就采取了民主評定的方法,這種方法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開透明的原則,但也助長了學生的不正之風,評選過程中相互排擠,明爭暗斗,有的學生為了獲得資格拉幫結派,得到資助后拿資助金請客吃喝,進行高消費,很快將資助資金花光,完全失去了助學的本質。
另外,國家的助學貸款因一些學生的誠信缺失,違約現象越來越嚴重,不按時還款,甚至出現惡意逃款現象。國家出臺了助學貸款政策來幫助家庭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助學貸款使很多貧困生減輕了經濟上的負擔,圓了他們的大學夢。大學生信用度的下降,違背了助學貸款的初衷。一些銀行紛紛收縮甚至取消這項業務,銀行的理由很簡單:由于一些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導致貸出去的款收不回來,這對銀行很不利,對助學貸款這項政策的推行很不利。
2 “五位一體”高校學生資助模式的創新研究
根據高校自身的特點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學生資助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創新。
2.1 切實做好“獎助貸勤減補”學生資助工作
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促進教育公平。高校應當扎實做好相關宣傳、評選以及發放工作。按照國家規定的原則,結合本校實際公布候選人,并進行信息公開,接受廣大師生的監督。同時提高評選參與人的責任心和公平公正的精神。切實做到每一筆資助資金都發放到有需要的學生手中。
2.2 多種渠道籌措助學資金
學校應當成立一個學生資助基金委員會,專門負責聯絡和管理對學生的資助資金,盡量多渠道地吸收社會資金,使社會各界人士對學校困難學生進行最大范圍的資助。
(1)成立校友基金會:加大學校校友的建設力度,加強與校友聯系,動員校友捐資助學,金額無大小,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捐助。也可以自己確定幫扶對象,進行固定資助。每個從母校畢業的校友都會對母校有一定的感情,只要在個人能力范圍之內的都會樂意為之。而且優秀的校友更會主動關心母校的發展,愿意為母校做實事,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大學生。
(2)鼓勵在校教職工捐資:學校的教職工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群體,他們對于學生的現實狀況最了解。學校每年應組織在校教職工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捐助,金額可以設定一個下限,例如50元,鼓勵經濟寬裕的老師多捐。捐助過程可以在全校活動中進行,每位教師在公眾面前將自己的捐助放進捐款箱,讓全體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教職工的捐助對學生是最直接的教育,學校要把握好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時機,切實讓學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受到教育,使學生產生感恩之心,在自己踏入社會有能力的反哺社會,反哺學校。
(3)聯絡社會人士進行資助:學校搭建社會援助的平臺,為社會上愿意為學校困難學生捐資者搭建平臺。讓他們能夠隨時了解困難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在校的生活學習動態。這樣既可以增加資助的透明度又可以約束學生,使受到資助的學生認真學習,為以后更快更好地投入工作做準備。
(4)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目前很多高校與本地企業已經有一定的聯系,但形式比較單一,一些企業主要接納大學生的實習工作或者畢業去向。學校可以與一些知名企業溝通,與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建立幫扶關系,進行雙向選擇。企業選取自己所需專業的大學生,并負責該學生大學期間的學費以及生活費用的開銷。大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愿意在畢業后工作的企業,與企業簽訂畢業就業服務合同(如果違約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接受企業的資助,并在畢業后進入該企業工作。
2.3 進一步規范貧困學生的認定,突出每個特困學生
對于貧困學生的認定一直是一個難題,由于學生人數多,管理人員少很難做到每個學生都能進行調查取證,但可以通過增加監督手段的方法進一步規范貧困學生的認定。例如,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監督,在評比過程中增加一項同學認定環節,如果某個貧困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奢侈,一經證實取消起評比資格。另外,輔導員也應該多留意所管理學生的生活習慣和脾氣秉性,從而更全面的了解本班學生的具體經濟狀況。
此外,在貧困生中還有一批特別貧困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有的是持有相關證件,學校管理人員比較好認定。但也有是由于自己的自尊心隱瞞不報的,讓學校很難發現。這個主要靠輔導員通過多走訪,多與學生接觸,從與學生的談話中了解其他同學的家庭經濟狀況。這部分學生不需要每年都參評,只需要在學校認定后建立檔案,由學校負責該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資助。
2.4 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高校貧困生問題最重要的不是物質貧困而是精神貧困、思想貧困。因此,我們不僅要考慮“物質扶貧” ,更要考慮“精神扶貧”。如何做好思想扶貧、精神扶貧是資助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資助工作者應當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首先,要重視道德品質教育,做事先做人,正如北宋時期司馬光給出的最為精辟論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其次,應當加強貧困生的誠信教育。國家(下轉第175頁)(上接第170頁)助學貸款規模目前越來越大,作用也越來越大。但是難以迅速擴大到跟上貧困生增長速度的主要原因是當代大學生的誠信缺失。在當今社會多元文化的思潮中,大學生難免會受到不良因素的沖擊,思想上誤入歧途,急功近利,產生不誠信的現象。學校應當在強調德育教育的同時關注學校的生活細節和小事,使學生養成誠信的品格。
強化學生的感恩之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整體水平大幅提高,很多學生從來沒有感受過困難的生活,而且現在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都是被照顧,從來不需要付出,養成了一種別人的給予是理所當然的心態。學校應該加強學生獨立性的教育,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大多已滿18周歲,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無論是誰給予幫助都不是他們應盡的義務,受到資助的學生應該滿懷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匯報社會,反哺社會,努力讓自己成為對別人有用的人。
2.5 堅持并發展勤工助學體制
學校應當進一步加強勤工助學基地建設,守好學生勤工助學實踐陣地。貧困生參加勤工助學,在解決生活困難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貧困生由于家庭經濟的原因,更愿意參加勞動,這就使學校勤工助學工作更容易開展。但現在學校勤工助學形式單一,崗位稀缺,僅僅停留在學校的幾個部門幾個崗位,不能使更多的學生參加進來。應當積極發展校外勤工助學基地,使學生在賺取勞動資金的同時獲得社會實踐經驗,為畢業后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打好堅實的基礎。對企業單位來說可以在高校通過安排勤工助學崗位、設立獎助學金以及接待實習見習來宣傳自身,提高自身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柴林林.高校新資助體系下的誠信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3.5.
[2] 王暉.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南財經髙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
[3] 李曉娟.高校新資助政策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髙等理科教育,2010(2).
[4] 李亭等.高校資助體系下加強學生誠信教育的思考[J].基礎理論研討,2010(2).
[5] 髙麗芝.中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問題及對策研宄[J].青島科技大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