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霞
摘 要:生物實驗作為生物教學的基本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有其特殊的教學功能,通過實驗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感性的學習材料,而且能夠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更好的將知識進行內化,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為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用各種生動有趣的實驗,把生物課題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讓學生在實驗的樂趣中獲得新知,提升能力,為生物學的研究、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它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實驗教學作為中學階段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舞臺,在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上好生物實驗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也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發展,既提高了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實驗課教學的成敗,對學生們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下面,筆者就如何上好初中生物實驗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轉變教師的角色,從課堂主體走向主導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教師要從固有的應試教育思想觀念中解脫出來,要把教師一味的講解,對學生的滿堂灌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的平臺,老師要從課堂主體走向主導。教師的角色要實現三大轉變:①由費力的“演員”變成精心“導演”。生物實驗這臺“戲”要由學生去“演”,教師只能充當“導演”。要改變過去的自編自演、費盡口舌親自登臺,營造光彩照人的“演員”形象到走向幕后,精心挑選“腳本”,設計好實驗程序和粗線條框架,預計實驗的彈性空間的伸縮性,充分提供讓學生表演的舞臺。此時,可以是全程的“導演”,也可以是部分內容的“導演”;②由忙碌的“講解員”變為熱情的“顧問”。教師要改變實驗前反復強調實驗步驟,實驗中不停的指出操作錯誤,實驗后細致指導歸納結論,由只顧自己講解的“講解員”身份,放手讓積累了一定探究經驗的學生獨立實驗。教師成為留心觀察,善于鼓舞,及時為學生解難釋疑的“顧問”,啟發學生自己拿主意想辦法;③由操心“采購員”變為細心的“主管”。生物實驗中,學生可以自己準備東西,教師絕對不要代勞。可以培養學生許多能力,如組織能力、動手能手、社交能力等,正是在準備過程中培養和鍛煉出來的。教師應當好“主管”,重在指導,引導學生做什么、怎樣做。
二、對實驗目的進行明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目的是人采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只有有了明確的實驗目的,才會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才能達到好的效果。但有很多學生對生物實驗比較陌生,也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如上顯微鏡使用一課時,提出醫生對貧血、癌癥等疾病的診斷,除看、問、查以外,還要通過化驗,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對病人患病部位的細胞組織等進行病理診斷,才能得出結論。沒有科學手段可能會誤診病人,嚴重時會危及其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介紹顯微鏡在工、農、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樹立科學態度,提高學習興趣,這樣有利于克服組織教學難的問題。
三、引導學生科學觀察
學生觀察能力的提高與否取決于正確的觀察過程與方法,因此,教會學生使用正確的方法對所研究事物進行觀察,對培養學生觀察力有著巨大的影響。
1.由大到小,由點到面。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進行全面觀察,了解所觀察事物的各個方面特點及以及關注其發展變化的每一個過程,這樣才能達到了解事物的真實性的目的。如在組織學生觀察花的形態和解剖花的結構實驗中,首先讓學生觀察水稻花與桃花的形態,然后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想一想,為什么桃花在盛開時會引很多蜜蜂前來傳粉,而水稻花在盛開的時候卻很少見到蜜蜂及其他昆蟲前來傳粉呢?”從而使學生認識和掌握風媒花與蟲媒花的形態特征上的區別。緊接著老師指導學生進行兩種類型花的解剖,仔細觀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結構——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產生的原因,而觀察水稻花結構時卻沒有這種蜜腺結構。使學生弄清風媒花與蟲媒花的結構差異。通過解剖觀察,學生認識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花在本質屬性方面的區別。
2.運用對比觀察法。所謂對比觀察法通常指的是采取縱橫比較進行分析進而求同存異,使用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去發現一些平常實驗中難以發現的現象,從類似的事物里找出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或因果聯系,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進行觀察試驗,能夠直觀地了解到書中所講解的知識點,對植物的結構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
3.多次觀察。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觀察實驗所獲得的結果是有效的,我們會進行多次觀察。通過多次觀察能夠將實驗中存在的偶然現象與普遍現象區分開來,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多次觀察也是科學的嚴謹性和嚴肅性所要求的。比如在對脊髓進行反射實驗的過程中,為了證明脊髓的反射功能屬于比較低級的反射中樞,就必須要進行多次觀察,才能確保達到最好的實驗效果。我們可以使用濃度不一樣的硫酸來對脊髓進行刺激從而獲取不同的實驗結果,并且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在反復的觀察中讓學生獲得最終結論,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質。
四、重視實驗結果的分析
實驗完成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也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對實驗現象明顯,效果好的裝片,讓全班學生對比看,對實驗效果差的同學,不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而幫助他們分析沒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各種可能情況,讓他們自己找出失敗的原因,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生物實驗,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認真求實的良好實驗習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柱.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探討[J].教育科技,2015,4(1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