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恒斌
今天,教育已經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而“輕負擔,高質量”就是這個起點的主旋律,如何做到在減負基礎上讓教學有價值、讓課堂有效率就成了擺在我校老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構建“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觀
教學存在之處就在于“惑”,面對“惑”,我校老師迎難而上,群策群力。首先,學校多次組織教師學習云南省《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辦法》的通知、《課程標準》《教師教學用書》。本著對學生負責的高度認識,通過查找資料,上網學習,找到落實“輕負擔,高質量”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最后達成統一認識:根本治理學生負擔過重的途徑是我們教師需要改革教育理念、調整教育方法,不能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而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我們只有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來下苦功夫,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全體老師的課堂效率,才能真正做到減負不減質,辦人民、社會滿意的教育。
二、注重專業成長,積極探索“輕負擔、高質量”的新途徑
要想教師改變過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盡快的成長起來,必須通過多元的教研活動讓教師學會反思自己的教學,有針對性地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從而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理論踐行促成長的目的。那么,學校教研該從何處入手,怎樣取得最佳的教研效果呢?
1.確定正確的校本教研方法。以往的教研活動中,一般采用了“一對一”幫扶、年輕教師觀摩課等方法,這些方法雖然有力地推動了年輕教師的成長,但年輕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在被動的、無奈的接受他人的教學方法,讓教師的教學陷入一個瓶頸。基于此,我校構建了“以研促教,教研服務于教學”的總體思想,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讓教學有實效,幫助教師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變教學方式,促進教師發展的背景下產生了年級教研和學校整體教研。例如:三年級“一人一課”有效教學活動,對同一內容,采用不同的構思、不同教法,在比較中揚長避短、自身提高。這種教研方式優越性在于能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打開教師的思路,真正體現同伴同年級互助、共同發展的特點。
2.開展多樣化的校本教研方式。有效的校本研修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我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課例為主要載體,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式,開展多樣化的校本教研方式,掀起了新一輪的校本教研高潮。例如在2009年10月舉行的“年輕教師研討課”。“年輕教師研討課”分五步走:個人備課—集體備課—課例示范—互評互議,專家點評—自身感悟提高。通過“年輕教師研討課”,教師看到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之處和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再如,在2009年12月舉行的“骨干教師示范課”。“骨干教師示范課”分四步走:個人備課—課例示范—互評互議,專家點評—自我完善。在“骨干教師示范課”中骨干教師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教學理念,極大地發揮了骨干教師的專業引領,引導教師逐步掌握新課程理念的內涵。
3.在發展中錘煉提升。通過多樣化的校本教研方式的開展,授課教師都把自己對教育的新理念融合到教學行為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少講、精講,放手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使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時時綻放。特別是我校的兩次示范課,不同梯次的教師在相同的教研環境之下,自身的專業素養短時間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在不斷的自我展示中,得到了錘煉提升。真正實現了“以研促教,教研服務于教學,打造學習型、研究性教師團隊”的目的。同時我校也積極發揮輻射引領作用,本學期“新教師研討課”“骨干教師示范課”都邀請不同區域的學校來現場觀摩指導。
如何做到“輕負擔,高質量”,僅靠個人孤軍作戰、冥思苦想是不可行的。只有開發立體的教育資源,調動廣大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才能真正拓展開校本教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