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瑩瑩/云南財經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商務、文化、旅游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除英語外掌握好一門其他外語已成為了時代發展的需要。而法語作為最精確的外交語言,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極高的認同,但我國卻在法語人才的培養數量及質量上難以滿足全球化時代的需求。鑒于此情況,我國很多高校開始普及第二外語教學,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的英語語專業已把法語確定為必修的第二外語,這對促進高校二外教學與人才培養有一定意義,但當下的二外教學過程中還有諸多問題,筆者在此將進行一定梳理后,提出個人的一些對策及建議。
首先,從客觀情況來說,二外法語教學一直處于一個不太受重視的地位,課時不足最為明顯。很多地方學院校英語專業的二外法語學時最多每周四學時,每學期100學時都不能達到。二外法語教學課時嚴重不足,但是教學內容多,導致任課教師不得不以填鴨式教學來保證教學進度,難以保證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其次,教學方法單一,效果不高。很多地方院校的二外法語教師仍然是以翻譯教手法為主,即用漢語講解詞語、句子、語法,而課文則是逐句翻譯。很少有教師能創設語言環境去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門語言。再次,教材陳舊。很多地方院校使用的法語教材都是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簡明法語教程》為主,同時《大學法語》和《公共法語》也是一些院校所使用。(徐梅清,2009)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詞語增加和新的表達方式的涌現,這些教材均顯得陳舊和過時,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習效果。
以上筆者所提及的一些地方院校二外法語教學的問題是值得思考的,筆者就這些問題的成因作簡要的分析。首先,英語專業的二外法語教學從校方來說是不太重視的。學校及二級學院領導,對英語專業重視的都是英語語言的綜合水平,而二外在他們看來則是一種拓展性的語言課程。(任海燕,2014)在這樣一種定位不清的影響下,二外法語教學的地位自然不受重視,甚至在有些院校成了可有可無的課程。其次,教師教學投入不足。筆者了解到很多院校的二外教師相對英語教師來說較輕松,只滿足于每周上滿這幾節課,講講課文,布置練習。很少有教師會主動地探索有益的教學模式,更難有教師針對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情況、教材教法開展相關研究。再次,學生對二外學習缺乏認同。幾乎大部分英語專業的本科生都認為二外學習是非主流的,考研學生持實用主義觀點來學習,而其他學生則視為是修夠學分的一門課程。由于學生對二外法語缺乏認同,直接導致了學習動機的弱化和學習氛圍的不強。
通過以上的問題梳理,筆者指出了課時不足是制約地方院校二外法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重新對課程設置做調整是當務之急。因此,應適當增加開課學時,強化二外法語的整體教學效果。此外,在課程設置上力求多樣化,地方院校現有的二外課程都是一種大雜燴的模式,融合了聽說、語法、詞匯和文化,這樣的一種課程設置對于有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是不太合理的。筆者認為,在條件允許情況下,至少應該把法語的聽說課與文化導入課剝離出來,讓學生在這類新開設的課程中更能有效的提高學習效果,并且也實現了各自不同的學習目的。
地方院校的英語專業在二外師資隊伍建設上是很不重視的,這也是導致二外法語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縱觀很多高校外語教師的培訓及發展項目,往往針對的是英語類教師,而對于其他語種教師的專業發展項目很少。其次,在地方院校的校本培訓中,二外教師又很難有機會參與,且針對二外語種的教師校本培訓全國來說也是寥寥無幾。筆者結合個人的職業經歷,認為應針對二外教師開展以學校為主體的相關在職發展項目,尤其是以改進教學法和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為抓手,積極促進二外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從而為培養高質量的外語人才奠定基石。
按照現有的二外法語教學體系來劃分,二外法語學習可以分為基礎階段和深化學習階段,在不同階段鎖定相應的教學重點是很重的。(朱雪林,1997)筆者認為,在基礎階段學生所有解決的是語音規則、語法模塊和詞匯積累。教師在這個階段就要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練習為輔,爭取在初級階段解決基礎性的問題。而在深入學習階段,教師應偏重訓練學生的聽、說,以視聽為基礎,融合語言文化于一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筆者認為二外法語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盡量豐富和鮮活,在講解有些課文的主題時可以以一首法語歌或者一段法語視頻作為導,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一些激發興趣的話題中討論,如法國美食、法國時裝、環法自行車大賽等。再次,二法語要敢于打破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而將小組討論、角色表演、背誦練習等模式引入到課堂中。筆者的一次課堂教學就是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在每個組事先準備好的任務中,學生很形象的用法語聲情并茂地演繹出來,配合著豐富的肢體語言,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且學習主動性也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