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鴿/青海師范大學
古語有云:“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古今中外,各種提高教師能力的書籍層出不窮。在琳瑯滿目的有關教師書目中,有這樣一本著作的存在:它著于上個世紀,但其理論及建議極具現代性價值,作者提出的方法至今都可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去,值得大眾人手一本。這便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我國著名蘇俄教育研究家、翻譯家杜殿坤先生所編譯的《給教師的建議》。如此好作,理應被重新推介和研讀。
《給教師的建議》是從蘇聯引入,譯者根據我國情況和需要,選擇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精華部分,另從其其他著作中選取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組合而譯的一本內含100條建議的教育經典著作。其中《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為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小學教師所著。1984年此選譯的名著《給教師的建議》在我國翻譯出版后,本書迅速成為我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愛不釋手的佳作。這本譯作跨越了五個年代,影響了五代教師,雖經時光荏苒,時代更迭,教育觀念不斷更新發展,但依然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1)書中不僅關注兒童行為,還關照其心理,從心理層面出發讓兒童愛上學習、學會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師應為“后進生”提供用最鮮明、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形式來揭示各種概念、概括和科學定義的含義的書籍,在“后進生”所讀書籍里,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們感到驚奇和贊嘆的東西,用驚奇、贊嘆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促使他們加強工作。
(2)書中提出的開設“家長學校”,家庭、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教師的發展,學生閱讀、思維訓練的方法等對現今教育都具有啟發意義。且作者的“教育學應當成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門科學”的認識是十分有見地的,此種觀念也應被現今大眾所采納,教育學不應只是師范生必學,而應普及教育,提高大眾的教育能力。
(3)本書所描述的學生的困境與我國當下的情況驚人的一致:學業落后、課業負擔重、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等。作者提出的相關建議現今仍可沿用。
(4)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為師范學習者搭起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橋梁,為家長群體提供了正確教育的方法。案例與理論的完美結合,使疲于理論學習的師范生看到真實的案例;付諸實踐的一線教師提高理論素養;迷茫教育的家長找到途徑。
本書從學生、教師、學校等不同的視角向教師及校長提出了一百條建議,內容豐富,這一百條建議中涵蓋了許多方面,有許多對教師而言至今仍棘手的問題作者都一一作出了解答。縱觀全書,雖有100條建議,但可分析歸納為六大問題:教師必備的基本教育觀念、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師的自身發展、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后進生的形成及教育、給校長的建議。各條目詳細分類如下:
主題 條目 基本內容教師必備的基本教育觀念7、41、68、69、70、71、75、80、81、82、86、93、94、98知識、小學教育、德育、智育、勞動教育、全面發展教育思想、和諧教育、教學、“超大綱”的內涵及理論意義,師生間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系10、11、12、13、14、15、16一套從備課到上課、布置作業、復習的教學過程教師的教學方法3、4、5、8、9、24、25、26、31、48、50、51、57、58、64、100教會學生學習,思考,創造智力背景、情景教學、勞動教學、因材施教、擴大閱讀范圍1、22、23、43、53、54讓學生愿意去學習,激發興趣和動機教師的自身發展2、33、42、44、45、46、95多閱讀、旅行、向別的教師學習經驗、制定工作計劃、教師日記、做科學研究3、18、19、20、27、38、17、47、49、59、60、66、67、74、83、97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閱讀、書寫、觀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夠達到閱讀和書寫的半自動化,善于觀察,勤于思考28、29、30、32、34、35、36、37、39、40、55、58、61、62、63、64、65、72、73從培養兒童圖畫愛好,勞動、思考幾方面詳細講解,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做到手腦共同發展后進生的形成及教育1、3、6、9、10、11、19、20、25、50、52、56、76、77、78、79、96后進生的出現是因教師未對學生腦力勞動個別對待。改變后進生可通過增加其興趣,發現其擅長,或采用分組教學、布置任務等進行給校長的建議84、85、87、88、89、90、91、92、99開設家長學校、寫教育日記、農村學校建設、如何聽課分析課、領導教師集體的創造性勞動、校長的自述、家校共育
本書用詞缺乏時代感,且經過以上整理可看出,同一主題的內容分散本書各處,不便查看。基于本書排版,如若讀者在教育中遇到某問題想從書中獲得相關信息,則必須通讀此書,從散落各處的建議中尋找有關問題。然現實生活中師范生有大量的學習任務;教師、家長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能將此書從頭到尾認真閱讀分析,若從目錄中選取閱讀又不能達到認識的全面,且部分語言稍顯陳舊,圖書文字量大,形式單一,讀起來略顯枯燥。為吸引更多讀者,方便讀者閱讀,我建議本書可考慮稍作修改再次出版,個人觀點提議如下:
(1)重新歸類,按內容分塊排版,且提取當下讀者關注的問題,形成鮮明的分層、主題形式,吸引讀者。如將目錄分為三大層面,內含九個主題。第一部分:教師層面(包括教師基本教育觀念、教師自身發展、教師教學方法);第二部分:校長層面(包括學校建設、教師領導、自身發展);第三部分:學生層面(包括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學生的思維培養與思考能力的提高、論“后進生”)。清晰的分層、主題目錄可讓家長利用休息的零星時間閱讀,并且同一主題閱讀有利于家長的系統和深入的認識;教師也可利用課下的時間,不必通篇閱讀,而在實際教學情境中根據當前的需要從目錄中直接查此主題,根據其中有現實教學意義的教學經驗改進自身教學。
(2)修正翻譯語言,結合當下學術詞語,將文字譯成具有時代性、大眾可接受、易理解的語句。如“差生”一詞,修正為“后進生”、“學困生”;“自由支配時間”譯為“自由活動時間”;“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概括為“未因材施教”;“怎樣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則可轉化為“如何實現家校共育”等現代詞匯。
(3)加入所選取原著的目錄,便于讀者理解編譯后的書本;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渠道,可追根溯源,了解作者更多教育理念與實踐活動。
(4)加入書中所談案例相應的照片,讓讀者清楚地看到作者與學生相處中的狀態,更深理解作者所提建議的有效性。豐富的配圖也可消解過多文字帶來的乏味感。
杜殿坤先生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將《給教師的建議》呈現在我們眼前,為我們帶來了國外教育的經典,其中所含的有價值的教學經驗與思想為我們中小學及幼兒教師帶來了啟發。希望《給教師的建議》再次修訂能夠用現代化的詞句,將100條建議以主題和專題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將此書排版成如同詞典一樣的一本隨用隨查的教育寶典,吸引更多閱讀者,將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方法與思想帶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