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芬/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五年,五來年,“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積極響應,此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參與地區與國家都從中受惠。中國與日本自古以來就交往頻繁,日本目前還不是“一帶一路”合作成員國,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此次訪問有約500名日本商界領袖隨行出訪。安倍晉三表示“一帶一路”是有潛力的構想,日方愿同中方在廣泛領域加強合作,包括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共建“一帶一路”為中日深化互利合作提供了新平臺和試驗田。
“二外”即第二外國語,在我國大學中,英語專業學生的二外課程一般開設的是日語。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二外日語課程也應適應新形勢,在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掌握主動權。
高職高專院校以及本科院校的學生可以通過二外日語的學習走向下一步的學習升造,如自考本科、學位外語考試、考研等。二外日語在大部分的高校都是開設兩至三個學期,一周2-4個學時,使用《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這套教材,因此教師都面臨學時少、教學內容多的壓力。傳統的課堂教學多為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生實際運用和操練的機會并不多。二外日語本身不是學生的專業,加上學時少帶來的學習難度,很容易令學生對二外日語課程望而卻步。
“一帶一路”倡議旨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與各地區、各國開展廣泛、深入、持久的交流與合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也就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外語人才。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復語人才的語言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等都是重要的培養內容。因此,針對英語專業二外日語的教學也應符合時代的潮流。
目前,二外日語教學還停留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或標準的束縛中,學生學習外語在某種程度上僅僅是為了通過考試和考取證書。傳統的二外日語教學模式固然有它的優點,但是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單純的外語教學固然重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非常重要。隨著每年學習日語的人員數量增加,日語已經不再是小語種,而是成為僅次于英語之后的第二大外語。因此,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人才的培養更要全面綜合。
我國二外日語課程多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一套教材,此套教材由中日專家合編,非常具有權威性,自問世來至今已有30年,但在內容的編排上,稍顯陳舊。日語教師可以將當下的一些時勢熱點詞匯、流行詞匯運用到教學當中,使教學與時代接軌。在口語的練習中,多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會花大量時間來講解語法和單詞,卻忽視了聽說的訓練,因此很容易造成“啞巴外語”的現象。拿《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一書來說,書中對語法的講解非常詳盡,學生在課后通過預習基本可以看懂。當下,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不斷引入教學中,對于學時少的二外日語課程,微課應該得到廣泛應用以此節省課堂的時間以及有效利用課后的時間。老師則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來進行聽說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也可以檢查學習效果,并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外語人才不僅要懂得語言,也應對語言國家的文化、經濟等有相應的了解。因此,除了注重學生的聽說訓練以外,文化的導入學習也非常重要,包括文化禮儀、飲食習慣等,都將有助于學生加深文化差異的理解,為跨文化交際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成為適應新時代的外語人才。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系,推進了國際合作,對我國外語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備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也了解國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性外語人才無疑是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落實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可以很好地為“一帶一路”倡議服務。因此,作為日語教師要看到當下二外日語課程在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實踐要求還存在較嚴重的滯后性,因此,我們應緊跟進國家發展的步伐及時對課程的實踐進行改革,從而真正發揮本課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