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儀表工業學校
社會的發展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人才,不僅僅限于專業技術強,更是需要綜合素質全面的人才。因此針對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不僅要練就較強的專業本領,還應該多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在簡單的與人溝通基礎上,不斷地完善自我,全方位地鍛煉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引導學生接受更多的人文教育,才能不斷順應時代要求。
調查研究顯示,一般的用人單位對于應聘者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表達溝通能力。而實際情況顯示,目前中職學校的學生在表達、社交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這對于日后的就業將是很大的阻礙。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該給予重視,可以加強語文課程的教學形式,多組織一些演講比賽、口語表達培養課等活動,多鍛煉和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
理解能力不僅僅在職場上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對于所有人來說在生活中都是伴隨一生的。從學生時代就要強化基礎,加強對文本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師的不斷引導,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分析、理解、判斷的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來進行思考,這樣才能發揮語文教學的作用和意義。
目前很多中職學校在實際教學環節中,都是單方面追求學生的專業技能教育,忽視基礎文化課的教育,沒有認清語文課的重要性,也很難發揮其工具性的作用。學校安排的課時不均勻,常出現專業課課時較多,語文課這類基礎課較少的情況。課時較少也限制了教師的發揮,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也就使得傳授內容不充分,真正的教學目標難以達成。這充分反映了中職學校對于語文課的認識不足,覺得語文這類基礎課程對日后的就業和生活沒有影響,沒有專業課重要。
很多就讀中職學校的學生主要目的都是擁有一技之長,因此自身對于文化基礎課就不感興趣,在課堂上也不專心聽講,學習主動性不高。在語文課堂上常常可以看到,教師興致勃勃的講、學生昏昏沉沉的聽,有的甚至出現課堂上睡覺的現象。
中職學校過分偏重專業課,只會將語文教學推向邊緣,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應該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來入手。教師方面,教師應該貫徹語文的作用和意義,著重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改變課堂教學形式,多讓學生參與其中,通過互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語文的內涵。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要端正教學態度,重視自身的教學工作,不斷地把文化課的精髓傳授給學生,利于學生日后的綜合發展。學生方面,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是要從自身增強對語文這類文化課的重視,要真正認識到綜合素質對于發展的重要性。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枯燥無味,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無法發揮自身的作用。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引進創新發展的教學方式,通過增設語言類比賽活動、生活化情景教學、文化交流研討會等,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讓語文的內容更加清晰靈活的呈現出來。這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自主學習的興趣。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大賽,深入分析以后的學習、工作及生活與語文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認識到語文作為工具性知識的重要性,才能從本質上主動的學習語文,進而提升綜合素質。
中職學校的教學水平有限,但是可以通過與外校的聯合辦學來提高自身。多進行交流學習,借鑒其他學校的教學經驗和成功案例,從中總結一些適用于自身的經驗,完善地、及時地進行自我提升。同時,在此基礎上,通過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科學的安排文化課課時,制定有效的參照標準,讓語文教學的方法和模式更加科學規范。學校之間的溝通教學,也能取長補短,最大化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讓學生得到更多、更全面的文化素質教育。
摸索建立一些對學生有挑戰性的,能體現工匠精神的課題,引導學生去完成。完成的過程,也是磨練他們鍥而不舍,攻克難關的過程,也是追求產品精益求精的過程,同時這也是教學模式多樣化的內在要求。
此外,學生的嚴謹求實創新進取等工匠特質,也與教師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教師要想引導學生吸納工匠精神,自身就需要以身作則,做大國工匠的典范。語文教師應認真負責,在教書事業上進行無止盡的追求,教師的拳拳工匠之心,都將會對學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目前,中職學校語文類的文化基礎教學薄弱,教師的教學態度不明確,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和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詳細的分析,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和措施,希望能幫助中職學校提升意識,重視文化課的基礎教育,不斷提高學生文化修養、綜合素質的同時,也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成為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