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伊犁師范學院中國語言分院
所謂輕聲,并不是四聲之外的第五種聲調,而是四聲的一種特殊音變,在一定條件下讀得又短又輕的調子。漢語輕聲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占有很大作用,而且是現代漢語語音系統一個重要的結構單位。關于輕聲有徐世榮、歷為民、李榮、巴維爾等眾多學者對其的歷史源流、性質進行了相關研究。各位學者關于漢語輕聲產生的原因表述都大同小異,目前總結出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原因。
趙元任先生在1922年首次提出“輕聲”的概念,并在發表的《國語羅馬字的研究》《北平語調的研究》和《漢語的字調和語調》著作上討論有關輕聲的問題。趙元任先生就認為漢語有輕重音并用聲調重音解釋了輕聲的發生:“聲調重音起的作用如此之大,使得非重讀音節不但元音趨于模糊,而且失掉了原有的聲調,通常剩下一個短平調,其高低由前面的音節來決定。”
巴維爾先生關于輕聲的發生提出“重音左移”的假說:由于重音向左移動而造成聲調特征永久性失落,于是出現輕聲。這種重音左移是北京話形式化的語音標記,輕聲是該過程發展到音節融合之前的最后結果。巴維爾還引用“音節音量”概念,運用音節音量計算公式:音節音量V=F0×A×T(F0為基頻,A為振幅,T為時長)計算北京話音節,將北京話音節分為強音節、弱音節、減音節,其中減音節最容易失去聲調從而變成輕聲。
輕聲出現的重要基礎是漢語語音系統簡化和雙音詞大增,而語音簡化使大量同音字出現,產生了很多雙音節詞,多音節詞。由于北方發展較快,語言更是快速不斷變化,這為輕聲的出現提供了必要條件。晚唐時期,隨著社會經濟多層面發展,各階級活動增多,口語交際活躍,人們說話時就出現了弱化、輕化的現象。同時漢語是一種節奏感很強的語言,如果說話將每個音都發的清清楚楚反而顯得相形見絀,人們在說話時本能的追求韻律美以達到聽感上的愉悅,這也為輕聲的出現埋下伏筆。
漢語實詞在中古時期得到較為充分的發展,出現了結構助詞、動態助詞,同時構詞形式也進行了一次大調整使得雙音節或多音節詞內部語義失衡,詞義被虛化,于是影響到語音的輕重從而形成輕聲。如漢語中的“妻子”在古代表示妻與子,所以在讀音上兩個都要重讀。后來“子”的意義逐漸被虛化變為構詞詞綴,所以現在“妻子”一詞只表示為女性配偶,在讀音上就不用刻意準確,輕聲帶過即可。最常見的就是重疊式詞語,如看看、瞧瞧、聽聽等詞語中第二個音節的語義沒有第一個音節的語義強,只是為搭配使用因而語義弱化讀為輕聲。
趙杰認為滿語也有詞重音,漢語中一些源于滿語的借詞就保留了這一語音形式,如:阿哥、阿瑪、格格等。現在常見的借詞如:巧克力、皮芽子、葡萄、蘿卜等。由此可知,漢語部分詞的輕聲借鑒于他族,是模仿而來的。
1、“地方”
“地方”讀輕聲“dì·fang”時表示某一區域、部分、部位。不讀輕聲“dì·fāng”時表示各級行政區的統稱、本地、當地。但在維吾爾語翻譯過程中沒有正確區分輕聲的話翻譯就會出現錯誤。
2、“大意”
“大意”讀輕聲“dà·yi”時指疏忽,不讀輕聲“dà·yì”時指主要的意思。不區分輕聲的話,在翻譯時很可能將譯文混淆從而出現翻譯錯誤。
3、“對頭”
“對頭”讀輕聲“dùi·tou”時指正確、合適、正常,不讀輕聲“dùi·tòu”時指偽人、對手、氣場不和。那么“今天他們兩個人不對頭。”這句話應該翻譯成“今天他們兩人不正常。”還是“今天他們兩個人之間不和氣。”呢?
4、“地道”
“地道”讀輕聲“dì·dao”時是形容詞,表示真正、純粹。不讀輕聲“dì·dào”時是名詞,表示在地面下掘的交通坑道。在翻譯中也可能出現混淆,不知將其翻譯成形容詞“地道”還是名詞“地道”。
5、“廢物”
“廢物”讀輕聲時“fèi·wu”時指無用的東西(罵人的話)。如:你可真是個廢物!不讀輕聲“fèi·wù”時指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如:廢物利用。輕聲的區別顯示出了語義色彩的不同,讀輕聲時包含貶義的感情色彩。如果不根據語境區分這個詞是否讀輕聲,翻譯就會出現錯誤。
6、“大爺”
“大爺”這個詞讀輕聲“dà·ye”時指的是“伯父”,不讀輕聲“dà·yé”時具有貶義色彩,指的是不好勞動、傲慢任性的男子。那么“我是他大爺。”不區分輕聲的話翻譯成維吾爾語時就會出現異議。
7、“大方”
“大方”在讀輕聲“dà·fang”時表示不吝嗇;自然;不拘束;不俗氣。如:他的表演很大方。但不讀輕聲“dà·fāng”時表示專家學者。如果不理解這一層意思,在翻譯“貽笑大方”時不理解大方“大方”在這里表示專家。在維吾爾語中都有對應詞語,不區分輕聲就不知如何選詞翻譯了。
8、“運氣”
“運氣”讀輕聲“yùn·qi”時指命運。不讀輕聲“yùn·qì”時指把力氣貫穿到身體某一部。那么在“這得靠運氣。”翻譯過程中這個詞很可能翻譯成第一個意思“命運”,但不讀輕聲時多用于武俠小說或者描述歌唱家調整氣息的詞句上。
1、“妻子”
“妻子”當讀輕聲“qī·zi”時只表示女性配偶的意義,不讀輕聲“qī·zǐ”時表示女性配偶和孩子的意義。在維譯中如果將其錯讀,不理解其含義可能翻譯成女性配偶的意思,故翻譯時會出現誤翻。所以在解釋翻譯“妻子亡故”時,到底去世了幾個人呢?
2、“眉目”
“眉目”讀輕聲時念“méi·mu”表示事情的頭緒:事情還沒有眉目,不讀輕聲時念“méi·mù”,表示短語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眉目清秀。在維吾爾語中就容易翻譯成第二個意思。
3、“兄弟”
“兄弟”當讀輕聲“xiōng·di”時表示好哥們、好伙伴,不讀輕聲“xiōng·dì”時指短語“哥哥和弟弟”,比如說“兄弟民族”。在翻譯“他是我的一個兄弟”。過程中容易出現名詞“兄弟”和短語“兄弟”的混淆,出現翻譯不到位的情況。
4、“針線”
“針線”讀輕聲“zhēn·xian”時是名詞,表示縫紉活兒。不讀輕聲“zhēn·xiàn”時是短語表示針和線。“這家的針線好。”翻譯成維吾爾語時應根據成“這家的衣物裁制做工好”翻譯呢?還是根據“這家的針和線這兩種物品好”翻譯呢?
5、“東西”
“東西”讀輕聲“dōng·xi”時表示物品。如:這個東西放在哪里?不讀輕聲“dōng·xī”時是短語,表示方向,東邊和西邊。如:“東西南北”。但如果分不清二者,在翻譯“我讓你看東西在哪兒?”時很難理解句中的東西應是第一個意思還是第二個意思。
1、“我想起來了。”
當“起來”的“來”讀輕聲“qǐ·lai”時是“想”的補語,意為記起了某事。當“起來”不讀輕聲,念“qǐ·lái”時。“想”是“起來”的賓語,意為想起身了。在維吾爾語中可能如果沒有正確理解,指根據個人習慣認知就很容易翻譯為第一種意思。
2、“你爬過這座山沒有?”
當“爬過”讀輕聲“pá·guo”時是“經歷”的意思,與前面的動詞可看成一個動詞作謂語。不讀輕聲“pá·guò”時是指動作完成、過去的意思,作動詞補語。所以在把這個句子翻譯成維吾爾語時就容易語義判斷錯誤從而導致翻譯有誤。
3、“你最好找誰商量一下。”
當“找誰”讀輕聲“zhǎo·shei”時表示任何人。不讀輕聲“zhǎo·shéi”時是專指某一個人。在翻譯這個句子是就容易將二者混淆導致翻譯不精準。
李莎在《輕聲的形成和運用》中、梁磊在《漢語輕聲歷史層次初探》中、馮龍在《北京話輕聲探源》中都明確指出漢語輕聲從古代就有跡象了。尤其是李莎在《輕聲的形成和運用》中大篇幅的分析古詩文探討輕聲的源頭。如“的”在唐宋時期大量寫成“地、底”,出自宋代的東坡詞“平白地為伊腸斷”中的“地”,出自《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的“燒卻前頭草,後底火來,他自定”中的“底”都顯露出了輕聲的跡象。漢語中部分輕聲來源于其他民族語言中,如“阿瑪”“格格”等。“妻子”一詞也是從古流傳并且保存至今依然使用的詞,一般出現在漢語的文言文中,在教學中作為古今異義詞供大家學習。所以,歷史文化的差異就會導致漢語輕聲在維吾爾語翻譯過程中碰到困難。
馬忠才在《族際教育分層及其影響因素:新疆維吾爾族與漢族的比較研究》中對教育相關問題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并分析得出“對西部多民族地區的研究發現,基礎教育階段入學的民族差異主要由城鄉差別造成”。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受教育程度在漢語輕聲的維譯方面也是一方面影響因素。
輕聲在漢語的發展史有很長時間的一段歷程,也是漢藏語系獨有的特殊變調形式。如果不了解漢族文化在理解方面有一定困難,故一定要根據特定的語言文化環境,聯系上下文結合語言環境準確把握輕聲進行翻譯。
注釋
:①李俐李.20世紀漢語輕聲研究綜述[J].語文研究,2002(3).
②巴維爾.北京話正常話語里的輕聲[J].中國語文,1987(5).
③趙杰.北京話中的滿漢融合詞探微[J].中國語文,1994(3).
:
[1]劉娟.輕聲的本質特征[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1).
[2]孫和平.現代漢語輕聲形成原因初探[J].語言文學人文視野,2007(2).
[3]劉俐李.20世紀漢語輕聲研究綜述[J].語文研究,2002(3).
[4]李靜.試論輕聲[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6(12).
[5]李莎.漢語輕聲的成因[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5).
[6]陳丹.淺析現代漢語中的“輕聲”現象[J].北方文學(下旬),2012(8).
[7]王丹彤.二十一世紀以來漢語輕聲研究的新發展[J].文教資料,2016(03).
[8]張苗.輕聲的詞匯與語法功能[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3).
[9]吐爾地布·賽拉依丁.維吾爾族中小學雙語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10]趙智云,張紅玲.多元文化背景下維吾爾族青少年跨文化教育探究[J].民族論壇,2017(3).
[11]馬忠才.族際教育分層及其影響因素:新疆維吾爾族與漢族的比較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6(3).
[12]阿地力·哈斯木.漢維翻譯研究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展望[J].民族翻譯,2012(4).
[13]關紅,海友爾·阿布都卡迪爾.淺析漢維文化差異與翻譯[J].民族論壇,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