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大慶師范學院;2.大慶第四十六中學
建設“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主席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構想。
經濟與文化密不可分,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文化將如何發揮應有作用?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影響力跨越國界,超越時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涉及幾十個國家,數十億人口。文化交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利于不同文明的共生和發展。
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教育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帶一路”戰略需要教育發揮特殊作用,尤其是在人文溝通、人才培養、科技合作等方面,都應該為世界新秩序建設做出貢獻。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這是個長期而又漫長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教育與其他方面的發展,要到先行性甚至是超前性。而我國教育培養的人才主要在國內就業或者創業,對外開拓性人才和跨文化交流人才較少。基礎教育改革與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相脫節,缺乏聯系性和后續性。
教育部于2016年7月頒布了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秉承“己欲立而立人”的中國傳統,中小學要廣泛建立校際合作,重點開展師生交流、教師培訓和國際理解教育,逐步將理解教育課程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增強青少年的跨文化意識,培養他們在對本民族主體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尊重、了解其他國家、民族、地區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風俗習慣,加強青少年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
胡文仲曾指出,“文化是指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區的人們所共有的信仰,習俗,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二者之間緊密相聯。文化包羅萬象,而語言又是社會文化的產物,既依附于社會生活,同時又忠實地反映出某一社會的政治、歷史、宗教、習俗及該社會人群文化思維及價值觀念的變化。社會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其背后語言的復雜和多樣。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不斷交融必然會導致多元文化的產生,如果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那么學習該民族的語言就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胡文仲同時指出,“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緊密相聯。
英語教學過程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和傳統存在差異性,因此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碰撞和沖突,這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一種考驗,因此,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講授及訓練,更應該注重文化背景的滲透和傳播。學習英語不僅要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還要包括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化的精髓。跨文化交際的雙向性決定了英語教學應同時兼顧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外語學習不僅只是了解西方文化,還應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并能夠用外語對外傳播本民族文化。
我國英語教學長久以來,以結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強調語言內容知識構建的認知,片面強調語言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訓練,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語言教學“無文化”現象比比皆是。對于文化的滲透和傳播,既有異國文化的缺失,更存在中國文化的失語現象。光明日報登載了南京大學從叢教授的文章,從教授在進行博士生教學中發現,“很多博士生英語基礎水平較高,但是一旦進入英語交流語境,立即呈現出“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不能不說是我國基礎英語教學的一大缺陷。”很多教育者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做了相應研究,但是目前很多研究都集中在大學英語教學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對于基礎教育這一階段,相應的研究較少。
目前現行初中教材中都涉及了文化教學的內容,有效地幫助學生補入文化信息。如外研社出版的《新標準英語》教材中,每個教學模塊設有的“Around the World”這一板塊,涉及了西方文化信息的補入,內容豐富,對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知道了極好的引導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目前中學英語課堂中,很多教師進行各項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訓練,采取了多樣性的活動豐富課堂。然而,對于文化背景知識滲透和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方面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學生對于西方文化了解不多,對于自己本國的傳統文化也是記憶模糊,學習了很多年的英語,卻不會用英語來表達我國的傳統文化,這從某種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在“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背景下,學生的文化缺失是我國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外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的實際交際能力,英語教學亦是如此。而英語教師,從事語言教學的同時,在文化的傳播中更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隊伍的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外語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要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水平,把各種文化差異運用到課堂中,使得學生從對不同的文化對比中,不斷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教師自身具備高層次的文化素養,才能將學生引領到到更高的文化素養境地。因此,教師必須首先具備多元文化意識,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異國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社會生活等,洞悉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關注當今國際社會文化現象,不斷更迭文化信息,自覺形成對多元文化敏感性和洞察力,才能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引導。
目前現行的中學英語教材中有豐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現象的同時,也要增加中西文化現象對比,以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如《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6 It’s raining中有關天氣的話題是西方人,尤其是英國人最平常的話題,是熟人或生人之間互相致意的客套話,也是最安全的開場白。文明有序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目標,在Unit12 Don’t eat in class這一單元中,涉及了諸如中在西方學校,圖書館級其他公共場所的規章制度,教師可以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No rules no standards.”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可以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通過對中西方公共場所制度的比較來理解文化的差異,加深對文化的理解。新標準、新課標、牛津等多種現行教材中都涉及了相關的節日話題,教師在向學生介紹西方眾多的節日習俗后,可讓學生把我國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的習俗與之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文化也有了更寬泛的理解。
海量的多種文化信息,內容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除了與課文相關的文化知識補入之外,教師是不能在課堂上談及其他所有相關的文化信息的,因此,多樣化的課后活動或任務的設置,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拓展文化視野,豐富文化知識。如制作手抄報,制作明信片、讀英語、聽英文歌曲,朗誦詩歌等。同時開展課外閱讀也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增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途徑之一。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有選擇地、階段性地向學生推薦一些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優秀書刊或讀物;或者設置課后英美文化主題網絡閱讀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網絡閱讀,關注時事、進行主題講解等,多方面、有選擇地了解文化信息,既領略了他國文化,又使學生加深了對自己本國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培養客觀的跨文化人文意識。此外,有些學校設有校園文化藝術節,其中不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化競賽等活動。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準備,踴躍參加諸如外文歌曲、詩歌、演講、小品戲劇等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一帶一路”經濟戰略需要教育發揮特殊作用,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僅要了解西方文化,還應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并能用外語有效地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英語中的文化教學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持續和復雜的過程,文化現象數不勝數,文化教學深不可測,它存在于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教學的各個環節,語言的各個層面。因此英語教師要從自身做起,提高文化意識,重視文化因素,在強化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的過程中,也要多層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拓展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得體性,增加學生對中外文化現象的敏感性和寬容性,并學會客觀辯證的對待文化差異,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
[1]杜海燕.中學生英語文化教學認識現狀的調查及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4(10):64~66.
[2]胡文仲.外語教學與文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3]萬兀.外語教學與文化因素導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137~139.
[4]張建輝.淺談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中學時代,2014(1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