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蘭
王國維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新舊歷史時期、新舊文化融合交替的時代,處于西方文明漸入中國的晚清至“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段時期。由于歷史的風云變幻,造就了一大批學術精英,其中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格、梁漱冥、胡適、魯迅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王國維則以其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的基底,開創中國近代美學研究之先河,成為一代美學宗師。
王國維一向被視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近年又被提倡“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的學者推崇為“現代轉換”的前驅和成功典范?!度碎g詞話》誕生百年來,推崇和批評并存。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師,他既有對中國傳統詩學的繼承,又以西學叔本華等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他這樣的特殊視角,成就了中國現代美學的一個高峰。
王國維本身又是一位詩詞作者,對文學的創作有著最深切的體驗。本文擬結合其《人間詞話》文本,重點關注王國維對文學創作,尤其是詩詞創作的論述,從創作觀角度對創作主體、創作客體和創作方法,以及創作成果即作品重新做一番梳理,試圖厘清王國維關于文學創作的觀念及理論基礎,并對《人間詞話》核心概念、范疇,以及一些重要的關系進行比較疏理。
王國維作為國學大師,其著作內容相當豐富,跨越了文科的整個領域,涉及到哲學、文學、歷史、教育等,留給后來者廣闊的研究空間,也因為其著作內容和類型的多樣,每個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就給試圖全面了解其人其學的研究者增加了難度。
自王國維去世至今不到百年的時間,學界對于這位大師投入了極大的關心與好奇,研究者頗多,既有如傅斯年、佛雛、夏中義、葉嘉瑩之類的大師;也有眾多普通的學者??傮w觀之,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學、美學、文學、歷史學等幾個領域,涵蓋了“意境說”、“古雅說”、“天才說”、“悲劇說”等諸多理論。
在研究著作中,葉朗先生的《中國美學史大綱》主要結合學術史的梳寫,另辟專章研究王國維和他的思想;而《一代學人王國維》(錢劍平)、《王國維傳》(陳鴻翔)等著作則著重于以個人評傳來研究王國維。此外,還有研究者從史學、哲學、教育學等領域出發,以專題研究的方式來探究王國維的思想。從研究現狀來看,人們似乎更注重對其史學方面的研究,內容涵蓋了金文碑帖、文本考據、人物考察、歷史查證等等。人們甚至將王國維所采用的考據方法和做學問的認真態度納入研究范疇,取得了開拓性的成果。
而在對王國維創作論的研究現狀中,我們發現,人們似乎還沒有展開專門系統的論述。葉嘉瑩的《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是從文學評論的角度來研究王國維思想的。當然,也有不少學者在評論中沒有能夠將王國維的創作實踐和其創作理論結合起來研究。那么,如果從創作論的角度看,在王國維身上體現了個人創作實踐和創作理論的雙重結合。他不僅對創作理論有較為深入的討論,而且化理論為方法,通過個人的創作來實踐自己的理論。另一方面,在創作實踐以創作理論為基礎的同時,其創作理論又在創作實踐中不斷地得到完善。
以上述研究現狀可見,王國維的美學思想散見于哲學、文學、史學、教育等詩文著作中,尤其是在他的詩學體系中。王國維對中國文學、中國近代哲學、近代美學和詩學理論的貢獻,在于他對我國傳統哲學和文化遺產所作出的重新評估和整理,從而在意識形態上推動了美學與詩學研究的發展。但是,王國維的創作思想同樣散見于經典代表作《人間詞話》等作品中,并未形成清晰的表述。歷來評論家在研究其文學創作思想時,往往或拘泥于中國傳統詩學對王國維的影響,或著重于西方康德、叔本華等對其影響,爭辯無數,詬病良多。
在詩歌創作的思想上,王國維更多地以叔本華的悲觀哲學與理學作為他創作的準則,并力求在創作手法上與叔本華的美學觀看齊,從而印證叔本華的某些哲學觀點。王國維強調詩的“意境”,他認為意境是詩人眼中的審美客體(“物”、“我”)的“理念”的充分顯示及其藝術的再現,即把詩人的性靈與哲人的思想一并融與審美的客體中,通過表現審美客體的內在本質,把一種哲學理想賦予客觀事物,用美化自然的方法來表達自然客體及其理念中的真實意義,這是王國維詩歌美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文學是人學,是表現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實質的藝術,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須能夠營造一個適應讀者審美心理與情感的意境,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這個意境就是王國維所說的文學的“境界”,這個境界反映了詩(以至一切文學)的本質所在。什么才是文學的“境界”呢?王國維認為:“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人間詞話》)。王國維把典型化作為境界的基本特征,所謂典型化就是“審美意象”或“理念”,而境界就是一種介乎于“合乎自然”與“鄰于理想”之間的完滿組合,這在詩人來說是指通過“入乎其內”和“出乎其外”的觀察外物過程來達到再現自然人生的過程。
文學的創作過程,是作者在物我兩忘境界中的情感流露,只有回歸自然,合乎自然,才能進入創作的“無我之境”,充分表現出自然物(或自然人)的美的認識,一種不帶“強制性”的純粹“美的理想”。王國維“美的理想”并未超出叔本華“人的理念”的軌道,叔本華將這一理念納入他的“唯意志論”中去,認作“意志之恰當的客觀化”,并以之作為一切藝術的對象,一切美的源泉。王國維則在強調人的理念作用的同時,把客觀事物的本質與人的主觀審美理想融匯在一起,把創作的對象(自然人)的“理念”化為歸依,從而早出一種既“和乎自然”又“鄰于理想”的境界來。
王國維在其美學思想中有著對創作理論的自覺追求。他將創作的源泉理解為對真理執著的追求和對人生問題的探討,表達其關于美學之功利性和無功利的思想。王國維在創作主體問題上對“天才說”和“赤子之心說”有更多更深入的見解。他在創作對象、創作方法方面也有提及,但不夠系統化。于此同時,他本人也積極參與創作實踐,寫下了大量的詩詞作品。
但是,正由于他關于創作理論方面的思想散落于各類作品中,未成體系。所以本文試圖從創作觀的角度對王國維的文學創作思想進行一番梳理,從創作主體、創作對象、創作方法等方面追本溯源,以期接近、解讀大師的思想,并結合王國維的詩詞創作實踐進行整理分析,使其創作觀慢慢突出文本的重圍,漸漸清晰明朗起來。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標為梳理并重建王國維的文學或詩學創作觀。研究的內容根據現代文學理論的框架整理成如下幾個方面:
(1)關于創作主體——詩人:“赤子之心”與“天才說”。
(2)關于創作對象——物我:“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3)關于創作方法——出入:“隔與不隔”與“出入說”。
(4)關于創作作品——優劣:“境界說”與“意境說”。
本文研究的重點在于:
(1)關于創作主體方面的研究:從“赤子之心說”到“天才說”以及“古雅說”等,詩匠、詩人與天才詩人,比較王國維與叔本華的天才觀。
(2)關于創作方法方面的研究:重點解讀“隔與不隔”和“出入說”。
(1)以創作主體研究為重點,梳理王國維的創作主體觀:區分詩匠、詩人和天才詩人,將王國維對天才的雙重含義與叔本華天才論的雙重含義進行比較,梳理王國維對創作主體系統的模糊和混亂現象,形成普通人、詩匠、詩人和天才詩人的逐層升華。
(2)開展王國維創作對象研究:比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以及“以我觀物”與“以物觀物”,探究王國維對創作主體與客體的審美關系分析。
(3)開展王國維創作方法研究:重點探究其“隔與不隔說”,以及“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對詩詞創作的重要影響。
(4)從作品評判出發,梳理“境界說”與“意境說”。
王國維對創作主體的區分,尤其是關于“天才說”,與叔本華的“天才論”,同樣存在雙重標準雙重含義的系統模糊與混亂,本研究試圖展開梳理,從普通人到詩匠、到詩人,再到天才詩人,這樣逐層升級,使得“天才說”變得有層次,系統化,對不同層次創作主體的作品評判才能對應優劣區分。
理清了創作主體,再進一步理清創作對象和創作方法,最后分析“境界說”和“意境說”,逐步清晰并重新建構王國維的詞學創作觀。
[1]陳元暉.王國維與叔本華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2]姚柯夫.《人間詞話》及評論匯編[C].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3]聶振斌.王國維美學思想述評[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
[4]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5]王國維,黃霖.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蔣永青.境界之“真”:王國維境界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7]劉鋒杰,章池.人間詞話百年解評[M].合肥:黃山書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