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師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媒介由受信息傳播范圍和速度限制的單一渠道變得多元化,媒介的變遷使社交圈子圍繞著各種媒體平臺重新聚合,這不是簡單的轉化,而是技術變革后所引起的社會形態變化的一種體現。受眾基于媒體平臺不斷重新聚攏,媒體平臺影響著受眾圈子,受眾圈子反過來影響媒體平臺的使用,受眾的意識決定受眾對信息的選擇,媒介對個體知識增長的貢獻會因其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不同而產生速度區分,從而影響媒體信息制作者的創作與傳播。
在媒介融合時代,融合的實踐者是媒介消費者,媒體呈現出兩種逆向的發展態勢:一種是趨向于同質化與類型化的集團式媒體整合,媒體消費者處于看似弱勢被動的文化接受者的地位,然而這一外殼下覆蓋著的卻是另一新興的大眾文化價值判斷模式—主動的文化參與和再生產。媒介中龐大的資源不再只是單向傳播的信息資源,這個時代賦予其特殊的角色轉變在于它們也為媒介消費者提供了爆炸似的創作素材,這種角色的轉變意味著文化參與和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話語權的變革,這種變革具體到大眾影評這一領域則最為明顯。
廣義的說數字藝術就是數字化的藝術,只要以數字技術為載體,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都可以歸為數字藝術。在數字化時代,數字藝術運用大眾生產媒體方法來表達當代藝術,使藝術大眾化融入大眾思維,但也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抨擊。當大部分人拿著手機播快手、刷映客,妄想著一夜成名時,這不得不對傳統媒體產生了沉重的打擊,從某些角度來說,文化的變化取決于社會經濟的變化,藝術的變化又被影響于文化思潮的變遷,在當下數字技術、媒介活躍的時代對文化是利是弊需要辯證的看待,得失的交互也是必然的。
數字藝術可以說給影視文化帶來新的時代,數字化為傳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傳播平臺,媒介變遷更加促進了影視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手機app的應用、人們對手機的依賴讓影視產業隨處可見,自媒體時代受眾也成了生產者,個人所涉獵的需求不同形成了不同影視文化的追求,輿論導向也會通過這些媒介或好或壞的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數字電視使人們更加有目的性的挑選自己的所需,不必在等待大量的廣告或苦苦死守電視生怕錯過每一個想看的細節,但與此同時受眾的自由選擇也給影視產業帶來了新的挑戰,這要求節目等新穎有質量才能留住受眾,否則將面臨危機,這樣一來刺激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影視質量的嚴格把關。
辯證看待,有利必有弊,全媒體時代,影視文化受大眾文化因素影響,文化是影響影視的直接因素,現代社會文化轉型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文化觀念,影視文化觀念也受到影響,就大眾與數字藝術連帶關系而言,數字技術的不斷提高,技術門檻不斷降低,大眾參與度不斷增加,影視的性狀也在隨之變化,大眾作為生產者所發出的“小作品”也在真實性上有了一定的探討,知識層面的不同導致認知的不同,從而影響他們所生產“小作品”的層次與真實性,全媒體時代讓這些并不成熟的“小作品”不斷流動,小到影響被傳播者個人,大到影響整個社會,造成一種影視文化不嚴謹的假象,這無疑是對影視產業的一種挑戰。
總體看來數字技術應用于藝術領域的20余年里,傳媒與藝術正以一種新的視角和形式進行著完美的交叉與融合,漸漸地呈現出獨特的傳媒藝術特色和規律,我國影視產業迅速發展,影視文化逐步滲透,不斷向媒介融合時代邁進。
數字藝術的興起及媒介變遷使各種媒體形態通過建立全球景象站點覆蓋歐美、亞洲、非洲等近百個國家及地區的互聯網用戶。我國重點新聞網站也運用新媒介技術開展對外傳播,一些主流媒體還參與到全球社交平臺賬號運作中,人際傳播是影視傳播的主要途徑,加強與知名視頻網站合作,將國內的影視用低版權的方式推銷出去,或與外國網站簽訂引進視頻協議,達到本族影視文化在國際上的碰撞。作為媒介的社交網站越來越多,利用社交網站推銷和播出影視作品,及時在網站發布影視劇的內容、更新情況、看法評論等,促進了與國外觀眾的互動性,及時發放影視背景、文化狀態讓受眾與影視之間產生粘性,數字藝術與媒介變遷使影視在國際傳播上達到多元化,影視文化也隨之滲透。
在數字藝術與媒介變遷的環境下,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由單一變得多元、傳播方向由單向性變得具有互動性、話語權由權威機構或權威人士向媒介消費者轉變,總之是越來越興盛與成熟。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借鑒國外數字影視制作技術、學習不同區域文化影視藝術表現手法、提高創作者的個人意識來完善。人機合一的數字藝術與媒介融合是影視文化產業的必然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