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楚
出版精品力作是每一個編輯的職業追求,也是出版社耐以生存的基礎。而出版精品力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從圖書導向的把控、選題的策劃、作者的選擇溝通、編輯的工匠精神、書稿的審讀校對裝幀設計和印刷,以及到圖書的營銷、推廣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一絲不茍,認真對待。
優秀的圖書作品必須是服務于人民、服務于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黨的宣傳輿論喉舌增添力量。習近平同志的“2.19“講話精神明確了黨媒姓黨的觀點,也為精品力作的出品指明了方向。他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要想出精品,就得具備陣地意識。所謂陣地意識,就是作為一個內容生產單位,作為文化產業的主力軍,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輿論喉舌,必須為黨和國家承擔職責,那就是守好陣地。必須要具備強烈的導向意識,把導向作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對出版傳媒企業而言,傳播面越廣、影響力越大、公信力越強,導向管理問題便更加凸顯。中南傳媒作為一家上市傳媒公司,就對導向問題曾發文,提出過“四個一”導向管理原則,即“明確一種身份、堅定一個立場、嚴守一條紀律、劃定一批禁區。更加重視導向管理,這是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和必須恪守的職業底線。把導向管理作為“緊箍咒”來念,時刻繃緊這根弦。
有資料表明,在整個圖書利潤總額中,選題策劃的利潤貢獻率一般在50%左右,由此看來,選題策劃能夠決定一家出版社的未來,也是一部作品的基礎和核心競爭力。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圖書能否成為精品,內容是源頭,是活水。
在選題的策劃上,通常的做法是,成立一個編輯委員會,就編輯提供的選題進行多方科學論證,從選題有可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出發,進行投票決定。一般來說,一個好的選題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要素:一是要具有正能量,唱響時代主旋律。好的選題必須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宣傳普及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發揮了巨大作用。二是具備“真理”。就是要符合基本的理論知識,邏輯清楚,論證科學,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三是具備“真情”。好的選題要能打動人,具備真情實感,給讀者以啟悟、鼓舞、激勵。四是具備創新。選題雷同、跟風炒作的現象越來越多,只有選題創新才能夠被讀者認可,被市場接受。
編輯是精品力作的直接塑造者,編輯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一部作品的好壞。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很多編輯也開始變得浮躁、功利,很難沉下心來做研究,老琢磨著如何編輯賺錢的書稿。編輯做原創的東西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選編、匯編、大全等東拼西湊、重復雷同的東西。某些編輯甚至成了“書稿經紀人”,自己不審讀書稿,不思考選題,全部交給合作方或者外包處理。
在編輯工作中倡導工匠精神,就是提倡編輯要具備責任意識和職業意識。編輯中的“工匠精神”主要是指: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把99%提高到99.99%。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許多具備了“工匠精神”的企業往往是行業里的奢侈品牌,比如瑞士的手表制造行業。因為要做到完美必須耗時長,成本高,因此價格也會更高。圖書產品也同樣如此,必須要由好的工匠打磨。
把好圖書質量關,是出版社的立社之本,也是精品力作的品質保證。在實踐中,就是要務必嚴格執行“三審制度”,即責任編輯一審;主任或副編審以上人員復審;社長、總編輯終審,這也是圖書出版管理條例的明確規定。出版社確保圖書編校質量的幾大舉措為:嚴格的制度建設、嚴格的質檢程序、質檢人才隊伍的建設。
精品力作在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相互交融的背景下,數量越來越少。書是永久的消費品,是人民群眾精神的依托,出版精品力作能提升出版社的名譽,更能滿足人們群眾越來越多的精神需求。導向、質量、選題、編輯是精品力作的“4個維度”,只有牢牢把握這四個方面,方能打造傳世之作,打造永恒的精神消費品。
[1]黃書元.選題是出版質量第一關[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5-3-26.
[2]羅紫初.編輯出版學導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3]徐柏容.論編輯與編輯出版[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