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超
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了近代西方的人權思想。伴隨“人權”這一次詞的正式出現,資產階級思想家對天賦人權進行了論述。古典自然法學派提出了較為完整的人權理論體系,主張人的生命、自由、財產是人不可剝奪和轉讓的權利。洛克認為自然權利主要有平等權、生存權、自由權、保護權和懲罰權。人的自然權利是天賦予的,沒有一個人享有多于別人的權力。國家應該保障每個人的自然權利。因此,西方的人權思想中主張的是人應該享有的權利,為權利本位。
西方人權思想是以權利為本位,同時權利本位中個人的權利至上。個人權利是原因,國家權力是結果;相對于國家權力來說個人權利是本位,個人權利是目的,國家權力是手段,國家的唯一目的就是保護和捍衛個人權利。諸如自由、平等、財產權等基本權利是居于核心地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認為理想的政治就是維護君臣父子的等級制。孔子提倡的“禮”,也就是等級制。禮是孔子思想的靈魂,我們的一切行為都要符合禮的要求,維護周天子的絕對權威。孔子的思想中認為權利的享有主體為統治者,人們有服從“禮”的義務,如要享受權利,方式之一便是成為統治階級。儒家思想中權利主體為統治者。子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儒家思想中有強烈的等級觀,孔子主張恢復周禮的目的也是為了恢復舊的等級秩序需要。
在儒家思想中并沒有發展出存在于西方的把每個人都看作是生而獨立平等的個體的人權觀。儒家思想主流觀點認為人是處于一定的社會倫理關系中的角色,不講人倫無異于禽獸。尊重每個人的個人人格,個人人格是平等的,而自己對他人也承擔道德上的義務。
人治的含義就是在政治中重視人的重要性。人治最為核心的要素就是無限的自由裁量權,其特征是專斷統治。孔子認為統治者本人是否有德和“仁”對于治理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其基礎是人治。關鍵在于統治者自身的修養和德行。
儒家的德治思想需要有一個賢明的君主施行德政。孔子把社會的安定和諧寄托于君王個人的統治。希望君王能“為政以德”,主張教化為主,以政令刑罰為輔。同時提出,統治者要實行“寬”、“惠”的統治政策,減輕對人民的剝削,“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些都是為統治者提出的一系列治國方針,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君主的統治使其地位不動搖。儒家思想的“德治”主張是以人治為根本。
構成西方人權觀念的基本要素為:一是西方的人權觀是以抽象意義的人的概念為基礎,作為人在權利上是平等的,盡管人們在種族、身份、性別、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二是諸如生命、自由、財產是人的自然的“權利”,這是與生俱來的,與人的自然存在狀態密不可分,因此是不可剝奪和轉讓的;三是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中,個人是國家存在的基礎,國家僅是保護和實現個人權利的工具。實現人權,最重要的是制度上的保障,而“法治”的實施為保障人權提供了重要支撐。
人治和法治是社會政治的基本治理模式。儒家重視人治。人治往往與君主專制統治相結合,專制政治內在的需要人治,而人治則支撐著專制政治。孔子人治思想的主要體現就是倡導“德治”。德治中,人君起著關鍵作用,需要人君靠道德來自己約束自己。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預設是:統治者的道德修養必然會影響到被統治者。這便是“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統治者需要以身作則,成為一個道德模范,這樣便能影響到其治理之下的人民。所以,德治往往是與君主的個人專制相結合。
民主與法治互相促進,互相為彼此所用。第一,法治能夠促進民主的運轉。一切人都需要在法律的規定下活動。政府的行政立法權也要受到法律的制約。法治保障了基本的人權,當人們的權利得到保障時,其更愿意參與政治。第二,民主對法治的建立,實施和維護有促進作用。民主是人民的統治,它是建立在平等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同時民主會進一步促進平等。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權觀產生的人文因素不同,因而各有利弊,但不能就西方人權觀否定儒家思想。
[1]李玉潔.儒學與中國政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7.
[2]吳嘯飛,楊曦希.先秦儒家人治思想流變及影響[J].哲學百家,2006(8).
[3]范德尚.西方人權觀的文化釋讀[J].河南社會科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