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信彥
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指出,蘇維埃應是“新型民主的(對無產者和一般窮人是民主的)和新型專政的(對資產階級是專政的)國家。”布爾什維克黨是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為了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基礎,必須加強黨內民主監督。黨內民主監督是指在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在黨員之間,黨的組織之間,黨的干部和黨員群眾之間,進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平行監督等相結合的相互監察、相互促進的活動。
任何理論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形成背景,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監督思想,并結合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黨內民主監督思想。
在俄國沙皇的專制政權統治下,黨派組織松散,并且時常受到沙皇專制政權的壓制打擊,各項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因此,列寧主張建立一個集中制的黨,開展黨內民主決策,在《怎么辦?》,《進一步,退兩步》等書中進一步強調集中制原則。1903年,在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正式成立,是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重大轉折點,推動了俄國革命歷史進程的發展。
早在沙皇統治時期,俄國就面臨著“內憂外患”,國內封建性濃厚的資本主義經濟十分落后,政治上根本不存在民主。布爾什維克黨執政時國內外局勢更加緊張,內外交困的處境更加凸顯。俄國作為資本主義薄弱環節,國內經濟文化非常落后,國內反動勢力持續同蘇維埃政權敵對。國外帝國主義國家不斷挑釁,妄圖摧毀新生的蘇維埃。
在蘇聯執政初期,推崇巴黎公社議行合一的權力結構,即執政黨同時監管立法和行政。這就意味著黨的權力極度擴大化,黨和國家、政府融為一體,職能和運行機制混為一談,黨越權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以黨代政問題日益嚴重。執政初期,布爾什維克黨與左派革命黨人走向了分裂敵對的關系,甚至以革命手段取締黨內派別和黨外政黨,造就了一黨執政的政治格局,缺乏對權利的民主監督,一黨執政不良后果日益顯現。
十月革命勝利后,布爾什維克黨掌握了蘇聯國家政權。但是沙皇時代的封建舊官僚思想仍有殘存,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對官員的監督制約制度尚未完善,腐敗現象在布爾什維克黨內部日益顯露,官僚主義作風盛行。列寧指出,官僚主義在共產黨員中蔓延是當前工作的最大問題,這會把新生的政權毀掉。列寧提出了一系列克服官僚主義的辦法,包括加強思想文化教育、健全法制、改革領導制度等。
馬克思、恩格斯的建黨學說中散落著黨內民主監督思想,在繼承這些思想的基礎上,并結合俄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列寧探索出黨內民主監督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中提出,“同盟的各級組織,都必須由盟員選舉產生;對于公職人員可以隨時撤換之”。共產主義者同盟規定選舉權和罷免權,來實現黨內民主和監督。可見,馬克思、恩格斯當時已開始認識到只有在黨內實行民主監督,才能充分體現工人階級的意愿。
列寧領導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提高黨的純潔性,列寧對黨內民主監督進行了探索,經歷了探索、完善、成熟幾個過程,最終形成。
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提出了對于黨員監督的設想,“黨員必須親自參加黨的組織,并且要能夠接受黨的機關的監督。”1917年,在俄共布第六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在黨內設立檢查委員會的決議,并在黨章中規定其專門負責檢查中央委員會的會計處和一切事業,體現了黨內民主監督思想深化發展。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布爾什維克黨成為蘇維埃執政黨,新生蘇維埃政權要同時應對國內敵對勢力的叛亂和國外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1918-1920年國內戰爭時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適應了緊張的國內外局勢,實行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因而過多的強調了集中制而忽視了黨內民主的發展。
1920年下半年,伴隨國內戰爭的結束,列寧提出要加強黨自身的監督,建設廉潔高效的政黨,為恢復發展國家經濟營造良好環境。1920年,列寧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會上提出設立黨的監察委員會,加快黨的監察機構建設日程。在1922年俄共布第十二次全國代表會議通過的新黨章第一次規定建立各級監察委員會。
從1922年到1924年列寧去世的列寧晚年時期,腐敗現象蔓延,官僚主義作風盛行,促使列寧反思和完善其早年的黨內民主監督思想。列寧晚年的黨內民主監督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晚年臥床口授的《給代表大會的信》《寧肯少些、但要好些》和《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察院》等“政治遺囑”中。列寧晚年強調建立專門的監察委員會,并且與中央委員會的地位平行,直接監督領導機關和領導人員。在《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察院》中,列寧提出將工農檢查院和中央監察委員會相結合,形成全方位的監督模式促進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布爾什維黨內存在著各種問題不利于蘇維埃的發展,嚴重阻礙著蘇俄的社會主義建設。列寧越來越認識到加強黨內民主監督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加強黨內民主監督的思想。
1、黨內民主監督是黨內民主的基本支柱
列寧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但是必須輔以黨內監督,才能更好地實現黨內民主監督。黨內民主與黨內民主監督密切聯系,相互促進。強有力的黨內民主監督,促進黨內民主的充分實現;黨內民主監督是黨內民主的溯起之源。列寧在領導蘇維埃革命和建設過程中,認識到如果缺乏黨內民主監督,就會產生權利的濫用問題,違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因此必須加強黨內民主監督,才能真正為黨內民主的充分實現提供支柱。
2、黨內民主監督是防止和制止權利腐敗行為的強大武器
十月革命勝利后,權利腐敗現象在布爾什維克黨內蔓延,阻礙蘇維埃各項工作正常進行。列寧認為,權力腐敗是長在執政黨身上的毒瘤,關系到黨的肌體健康,加強黨內民主監督是防止和制止權利腐敗的首要辦法。
3、黨內民主監督是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有效的民主監督是社會主義制度良性循環的重要保證,加強黨內民主監督才能為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在列寧看來,凡是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權力的濫用必然導致政治不穩定。因此,為了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建立完備的黨內民主監督體系,將黨和國家的運轉置于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
形成于蘇維埃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的黨內民主監督思想,必須運用到蘇維埃建設實踐中,才能真正起到民主監督的作用,因此列寧提出了實現黨內民主監督思想的途徑。
1、改革黨的最高領導機構,建立“平行”的監察機關,提高監察人員的素質,加強黨內民主監督環境建設
布爾什維克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建立一個實現黨的有效總領導的最高國家機構。列寧提出,設立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對黨的代表大會負責,向黨的代表大會匯報工作,受黨的代表大會的監督,但未能付諸實踐。因此,列寧提出必須改革黨的最高領導機構,才能有效實現黨內民主監督。
列寧提出改革中央委員會,并將委員人數“委員人數增加到50人甚至100人”,把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作為最高代表會議,每兩個月召開一次。列寧這些主張有力地加強了黨的集體領導,有利于發揚黨內民主,防止個人集權,是加強黨內民主監督的有效途徑。
2、建立“平行”的監察機關
1920年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會上提出成立“監察委員會”,與“中央委員會”平行。為了加強執政黨自身建設,列寧提出設立各級監察委員會,完善黨和國家的監督機制。監察委員會的工作職責是嚴格檢查和監督全黨和中央委員會,包括總書記在內的每一個黨員,檢查和督促全體黨員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堅定執行黨的各項決議。監察委員會的成立有利于及時發現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在工作中的錯誤,是實現黨內民主監督的重要途徑。
3、提高監察人員的素質
黨的監察機關的工作人員同時承擔著對黨的各級機關和公職人員的監督,黨的監察機關的工作人員自身必須具有非常高的素質。但在實際監察中,很多監察人員的素質底下,工作低效,不利于順利開展民主監督工作進程。因此,列寧強調必須提高監察人員的素質,并對監察委員會工作人員的選拔條件作了嚴格的規定。列寧還鼓勵工作人員通過努力學習來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并定期派人到外國進行考察和學習國外先進的監督機制和管理方法,運用到蘇維埃社會主義民主監督建設中,為完善黨內民主監督機制提供了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
4、加強黨內民主監督環境建設
良好的黨內民主監督環境,是發揚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重要一環。列寧強調每個黨員都擁有平等的權利,具有討論和批評的自由,鼓勵大家勇于發表意見,營造黨內民主的氛圍,決策后要求全黨統一行動,提高辦事效率,將失誤降到最低。另外,列寧主張實行“工人民主制”,為全體黨員參與國家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并監督黨的最高領袖和最高機構,不斷完善黨內民主監督機制。
列寧的黨內民主監督思想是列寧結合俄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黨內監督思想基礎上探索出的理論成果,完善了黨內民主監督的理論體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是留給社會主義國家乃至全世界無產階級政黨的寶貴思想財富。
[1]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志芳.列寧黨內民主監督思想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2.
[3]龍建宇.列寧黨內監督思想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4]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前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2分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