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杰
古語云“學而不思則罔”。只有在學習的時候,進行深入思考、分析才能將別人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所用。如果讀書的時候只求量而囫圇吞棗的話,讀再多的書也只是在數量上得到了增長,自己內在的品質卻仍然沒有得到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較大的提高。因此我們在閱讀時,應該加入自己的思考,思考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本文的技巧、本文的思路結構是什么,只有對這些進行了思考、分析解讀之后,才能更好的運用到咱們的寫作中去。甚至要結合自己的理解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質疑。
比如,學生在學習《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時,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質疑:(1)一片葉子能救活一個人么?(2)貝爾曼畫葉是必然么?(3)最后一片葉子是假的,瓊珊卻沒有發現,是不是不符合常理?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首先應該明確,小說中有時作者為了起到一定的藝術渲染作用,往往會進行虛構。從中也可以看出,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在自己思考之后提出的,因此在今后的作文中,學生在寫作小說這類題材時,也會進行適當的虛構,從而為自己的作文增色。只有經過這樣思考、質疑的過程,才能將讀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從而應用到寫作中去,使自己的文章思路更加清晰,語言更加優美,切實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里指出:“人從孩童時起就有模仿的本能。”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通常是一周一篇小作文,兩周一篇大作文。那么除此之外,我們的學生還需要寫作嗎?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有限的時間里寫點什么呢?模寫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模寫片段字數的多少。
我們模寫什么呢?什么都能模寫嗎?當然不是,初中生的課業較為繁重,有的同學沒有時間在課外閱讀大量的作品,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課本中的較有特色的文本。
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對百草園進行了多方描寫,并運用了大量修辭手法,以“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阜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婢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鈴在這里低唱,螺蜂們在這里彈琴”。
這一段文字作為例子,這段描寫就極具趣味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模寫,無疑能夠增加文章的色彩。這是針對散文的模寫,同樣的中學生對其他的問題進行模寫,比如說說明文、議論文等等,在這里就不加以贅述。經過這樣的閱讀學習、思考、分析、吸收這樣的過程學生不僅對本文的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真正實現了閱讀對寫作的促進。
創新的寫作方式和內容,尤其能引起中學生的寫作興趣。“微信”、“微博”就是創寫的典型代表。在這個“微”字漫天飛的時代,我們教學也要與時俱進。把教學任務與學生的興趣相結合,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什么是微寫作呢?微寫作是一種形式靈活、題材多樣,短小精悍、不求篇幅完整,但求主題明確的寫作訓練方式。
那么怎么在寫作中引用教材文本內容呢?接下來我將具體論述。如: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摘抄文中的名句。并提出要求:寫一段話,內容不限,在這段話中能恰當的引用你所摘抄的句子。學生興趣濃厚,很容易寫出精彩的語段。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活用教材文本的意識,在閱讀過程中自覺運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進行寫作,可以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真正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寫作的問題不可忽視,考慮到教學經濟性的特點,教育工作者應該適當的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將指導寫作這一目標也貫徹到課堂,才能逐漸解決中學生的寫作問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閱讀促寫作這一手段還存在諸多不足,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的繼續探索,同時也需要初中生能夠汲取其中的積極部分,從而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此外,還需要社會上少些急功近利的風氣,要切實為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養服務。
注釋
:①錢中立.仿寫的理論和實踐[J].鎮江師專學報,1989(3).
②彭諱.如何利用課本進行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優化整合[J].語文學刊,2010(8).
③于貴紅.活學活用古詩文的微寫作探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3).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