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良
在廈門小學當中,語文教材占到了不到四成的比例,其中涵蓋有古詩、兒歌、識字歌等等,這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關鍵性構成內容。低段語文教材當中包含的詩歌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并且涵蓋著非常豐富的內容,有幫助低段學生認識兒歌、進行風景的描寫、韻律優美的詩歌等等,這些詩歌可以朗朗上口,非常容易理解和記憶,給學生們帶來深刻的影響,并且有著非常好的教育意義。
孩子們是活潑可愛的,在剛剛踏入校門的時候,對所有的一切充滿著好奇,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在詩歌的選編上,很好地利用了學生們這種特殊性。為此,小學語文低端詩歌的特征具體表現為:第一,趣味性。像《影子》、《比尾巴》等詩歌,能夠很好地在日常游戲中來達到學習的效果。游戲學習過程當中,學生是很感興趣的;第二,音樂性。譬如:《望廬山瀑布》,能夠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并且這些詩歌讀起來能夠讓人朗朗上口,不僅有畫面并且在聲音上充滿著音樂性;第三,時代性。教材中的詩歌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得以形成的,學生則需綜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詩歌進行學習,從而感受到其中包含的人文情懷。
通過實際調查可以了解到,本人發現小學生對詩歌并不感興趣,僅停留在詩歌的認識和記憶的層面上,還有一部分學生覺得學習詩歌沒有任何實際的作用。造成上述情況主要是由于,小學教師雖說具有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可是整體思想文化層次較淺,教學理論欠缺,教學思想意識滯后,在詩歌教學上依然是將對字詞的了解和詩歌文字的默寫作為學習的目的,詩歌教學方式落后,運用的仍然是過去的“老三套”的教學方式——死摳字詞、理解句意、總結思想,教學形式單一化現象嚴重,學生在詩歌學習上興趣度較低,這就會造成學生在詩歌的認識上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學得快、忘得快,根本無法真正地理解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情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詩歌朗讀上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較為常見的有:自讀、對讀、默讀等等。反復的閱讀能夠讓學生很好地把握詩歌的內在節奏,要知道,對于古詩詞而言節奏蘊含著整個生命。在讀詩的過程當中其實是對詩歌的一種欣賞,是對詩歌的感知與感悟。在讀詩的過程中培養語感,感受到對詩歌的熱愛。
在朗讀詩歌的同時,會因現代文與古文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需要對學生的讀音進行正確的指導,做到每一個詞的準確發音。
在把古詩詞讀通順的基礎上,要明確每一首詩詞的基本含義。在小學語文課本當中,古詩詞會有相應的注解,把不容易理解的字詞進行逐一的翻譯。在這種情況下,我通常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分組的方法來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究詩詞中的意思,這樣不僅能夠激發起學生對古詩詞研究的興趣,同時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
1、了解背景
在小學階段詩歌學習的過程當中,有很多古詩詞的作者和背景是完全不同的,為此,其表達的思想情感也不盡相同。譬如:送別的詩詞中,李白的《贈汪倫》,用汪倫的詩歌來為友人送別,李白借助潭水抒發了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這些都能夠將詩人對友人離去的不舍之情完全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又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志和的《漁歌子》等為我們描寫了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及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但是相同的寫景中,以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是非常獨特的,其不但描寫了敬亭山美麗的景色,同時“孤獨”“盡”等詞語表達出詩人孤獨的心情。根據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我們能夠感受到李白的無盡才華以及在青少年時的雄心壯志。可是,在人生的歷練中他感受到了人間的酸甜苦辣,為此在對李白詩歌朗讀的時候要讀出一種孤寂的情感。
2、課外拓展的重要意義
由最為簡單的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開始,我開始引導小學生利用畫畫的形式來進行詩歌的學習。白居易《憶江南》的學習上,我搜集了一些江南美麗的風光圖,利用大自然獨特的魅力風光來吸引孩子們對詩歌的學習,感受由江南美景帶來的美的享受。送別詩方面,我是通過讓學生自己陳述自己與好朋友分別時的心情,來感受朋友之間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感。雖然古代詩人與我們有著非常遙遠的距離,可是,古人的心情和感受跟我們是完全相同的,而只有通過自身的感受才能夠激發學生們的心靈,通過用自己的生活進行比較,才能夠真正地感受到詩歌的深層含義。
本論文是以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作為實例的,對小學語文低段詩歌教學進行了簡單的論述,目前,在低段詩歌的學習上要進行深入性的探究和教學實踐,這樣才能夠促使當下的詩歌教學質量、教學水平得到快速性的提高。
[1]任運昌.新課改進程中的古詩文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0(08):13~18.
[2]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