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培/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語用失誤的概念是由Jenny Thomas于1983年提出的。Thomas指出,“只要聽話人所感知的話語意義與說話人意欲表達的或認為應該為聽話人所感知的意義不同,這時就產生了語用失誤”。語用失誤被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兩種。前者是指由于受到母語的干擾,或者套用母語的結構等而導致的違反語言使用習慣的失誤,后者是指因為雙方生活習慣不同或文化差異等而造成的語言表達上的失誤。
遷移是指語言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時,將自己以前所掌握的經驗用在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上的一種過程。作為遷移中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語用遷移指的是“外語使用者在用目的語時,由于受到母語及其文化影響,而套用母語中語用規則的現象”,有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這其中負遷移是造成語用失誤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特別普遍,下面將從語用負遷移方面對語用失誤的現象進行分析。
稱呼語在言語交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采用恰當合適的稱呼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十分有必要的。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講究輩分分明,長幼有序,注重稱呼里的等級。例如,在家中,晚輩不能直呼長輩的名字,否則會被認為是不尊重長輩;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不能直接稱呼老師的姓名,對比自己大的鄰居也不能直呼其名,對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更不能直呼其名,通常是在對方姓后面加上職務來顯示對其的尊敬,如“程主任”、“王總”等。在英美文化中,大多數人則更喜歡讓別人直呼自己的名字,例如“John”,“Tom”等,認為這樣顯得更友好親切。在漢語中,經常用“老”作為稱呼的修飾語,一般稱呼中年以上的人,例如“老陳”、“老張”等,不僅表示尊敬,而且會有一種親切感。在稱呼高齡老先生時,則會在對方姓氏之后加上個“老”字表示恭敬,如“謝老”。但是,如果把“老陳”、“老張”等翻譯成“Old Chen”,“Old Zhang”,英美人就會覺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而且,西方人對“old”一詞也比較敏感在意,覺得有“不年輕”、“不中用”之意。因此,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少學習者會由于負遷移而在稱呼語中出現語用失誤。例如,有些學生稱呼外教為“Teacher Green”,這就是把漢語中對老師的稱呼負遷移到了英語中,造成了語用失誤,在英語中,一般稱呼老師時會用“Mr. Li”,“Miss Green”等,這時再套用漢語中的“Teacher Green”,就導致了語用失誤。
問候語是人們用來聯絡感情、增進了解的一個重要紐帶。通常情況下,問候語并不傳遞什么實質性的內容,卻具有一定的寒暄功能。正確地使用問候語對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十分重要的。中西方文化和風俗習慣不同,問候語的使用自然也有不同。英美人常用“Hi”,“Hello”,“Good morning”等來打招呼,而中國人比較常用的問候語是“吃了嗎”、“你上哪兒去”、“你在干什么”,這僅僅是打個招呼而已,并不是真正關心你是否吃飯或你要去哪里。在跨文化交際時,如果同西方人打招呼時還用 Have you had your meal yet? 或者 Where are you going? 等,便是母語負遷移的表現。對于中國人來說,這樣友好隨和的問候語會給人一種親切溫暖的感覺,但在大部分英美人看來,這種問候語,會讓他們有不適之感,甚至惱怒。他們會覺得唐突或驚訝,還會覺得在被探聽隱私。英美人會把前一句話誤以為是要請他們吃飯,把后一句話誤認為是對他們個人私事的干涉。另外,當看見別人在跑步時就說“在跑步啊?”,這種明知故問式的話語,只是問候,只是表達對對方的一種關心,并不期待對方回答,卻往往會讓外國人覺得明知故問,多管閑事。這種由母語負遷移所造成的問候語是出現較多的一種語用失誤,是不恰當的,會造成交際的失敗。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意識到對方的語言文化習慣,從而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在與人交流時,中國人要意識到,在英美人的思維方式中,問候語通常不要涉及到個人隱私,例如工資、年齡等,而應該是一些比較安全的公共性話題,這樣才能使交流順暢。
稱贊是一種對他人能力、品質、舉止等的贊美行為,合適的稱贊可獲取對方的好感,使交際順利進行,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對于稱贊的反應,西方人一般會正面接受,并表示感謝,而且也會經常稱贊別人。中國人在這方面的表現則剛好相反。中國人注重尊卑有別,親疏有序。作為禮儀之邦,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謙虛為美德,貶己尊人。受到稱贊時常常會說“這些都是大家的功勞”,“沒什么,這是我該做的”等。這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在思想觀念上的一些差異,中國人喜歡強調集體的力量,稱贊往往流于表面,泛泛而論;而西方人則注重個人,往往就事論事。另外,用胖瘦來評價某人時,中國人會說“您又發福了”。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胖就是富態的代名詞,其象征著家庭富裕生活美好。但如果你用胖來稱贊西方人,也許會使對方不悅,因為在他們看來,發胖就意味著身體素質開始下降,甚至可能會被誤解為含有貶義。
對語用負遷移問題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交際的順利進行。由此可見,從語用負遷移的角度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語用失誤進行探究,對于提高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水平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在外語的學習和教學中,要強化學習者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學習,增強其文化素養。只有在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化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去掌握目的語文化,才有了兩種文化對比的基礎;只有對目的語文化進行強調,才能對本民族的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這兩者是相輔相成并相互促進的。另外,要廣泛地閱讀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中西文學作品和報刊雜志等,從中汲取文化知識,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在掌握了本民族語言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后,把兩種語言文化進行比較,在對比中把握文化的共性和不同特點,從而使外語學習者提高自己的文化認知能力,減少負遷移的干擾,提高學習者的表達能力,最終使跨文化交際順暢進行。
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可以有效地提高外語學習者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有助于交際的順利完成。培養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既要重視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又要注重對交際能力的培養。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可以模擬出語言文化的習得環境,讓學習者在潛移默化中體驗多元文化,感悟文化差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禁忌、風土人情,了解他們的日常交際習慣,熟悉英語思維方式,逐漸減少因負遷移而造成的語用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