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翠/銅城幼兒園
隨著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2016年我國首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數據顯示,全國共摸底排查出農村留守兒童902萬人,其中0-5周歲的有250萬,占總數的27.8%。專家預測這一數據會越來越高。就從我班來說,將近四分之一的孩子是“留守兒童”。都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而這些留守兒童,在教育、啟蒙的年紀,卻遠離父母的陪伴,與祖輩一起生活。這樣的幼兒面臨著生理,心理兩方面的問題。如何關愛這批學前留守兒童,讓他們在缺乏父母愛的生活環境中,積極健康地成長?作為一名幼兒工作者,本人總結了工作中的幾點經驗,淺談一下農村留守學前兒童的家園共育問題及對策。
學前兒童因為沒有納入國家的義務教育體系,入學幼兒沒有限制,人數比例相對而言較低,社會重視程度也不高。學前的這一段時期對幼兒智力的開發,良好習慣的養成、道德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是促使幼兒健全人格,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但是對于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而言,因為父母的缺位,隔代教育的教育偏差以及幼兒園的忽視等原因造成了各種問題。這一階段兒童的特點和突出的問題如下:
馨禾小朋友今年五歲,去年9月入園至今一年,小女孩長得機靈可愛,穿的也特別干凈整潔,非常招人喜歡,可是沒幾天我們就發現孩子跟其他孩子有點不一樣,她很沒有耐心,小椅子也坐不住,總是在教室里到處跑,跟她說話也不理會,也從來不跟別人交流,才開始還以為她不會說話,后來發現她總是一個人自言自語或是唱歌,經過了解我們知道孩子父母都在北京工作,而且都是高材生,孩子從小跟著農村的外婆外公一起生活,跟父母溝通少,有點自閉!其實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父母及家人的關心愛護以及和睦的家庭環境,幼兒有安全感才會有平和安穩的情緒,才會快樂積極的與他人交往,才會認真主動的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和學習,才會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形成良好的性格。然而在照看留守幼兒的大多數農村祖輩的觀念中,孩子還小,只要吃好喝好就可以了,忽略了兒童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缺少交流而一味溺愛,容易造成幼兒性格走偏和心理問題,產生孤獨自閉等各種問題。
添添父母都是獨身子女,他們常年在外地工作,添添由農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個人照顧,由于是家里獨苗,家里經濟條件也不差,添添從小就被當成小皇帝來養,長輩們對添添特別寵溺,要什么給什么,說什么是什么,不依他就鬧翻天,添添來到幼兒園也這樣,稍微不合心意就會哭鬧不止,看到別人的玩具上去就搶,只要自己方便就隨手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等等,自理能力也特別差,吃飯穿衣全部都要老師幫忙,長輩們對他這些不良行為聽之任之,甚至還各種維護!0-6歲是孩子的啟蒙階段,為孩子的一生打基礎,孩子沒有分辨好壞的能力,只知道身邊的人怎么做,他們就怎么做,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和家庭的問題等等都會反映到孩子身上。家長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孩子做出榜樣,明確表示肯定或否定,支持或反對,這樣孩子就會清楚的知道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可以做,擁有了一定的社會規則和價值觀。同時,父母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對象,父母的“身教”,是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養成的最佳途徑。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這種榜樣的缺失,造成了他們生活習慣不佳,缺乏教養。
樂欣是一個內向的小男孩,2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且都不在身邊,他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農村,爺爺腿腳不方便,奶奶每天在超市上班,樂欣上幼兒園后還不怎么會講話,常是兩個字兩個字的說,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是東張西望,老師教的兒歌即便是最簡單的也記不住,走路也總是顫顫巍巍!
曾有研究表明,“50%的智力是在4歲以前獲得的。”學齡前兒童在3-4歲左右是最佳的智力開發階段,這一階段的智力開發,主要體現在記憶力,觀察力,注意力,語言能力、思維創造力以及肢體協調能力等方面。而這些能力不僅需要老師的教育,更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關心,互動,鼓勵,認可和支持!然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都是農村人,文化水平低,教育意識和方式缺乏甚至沒有,從而導致孩子的智力發展和綜合素質低于其他幼兒。
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出發點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實現家園互動合作共育。
許多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因為各種原因,在心理、性格、習慣上過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幼兒園要盡量為每位留守兒童建立完善的成長檔案,詳細記錄孩子的性格習慣,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這樣的成長檔案能夠幫助老師和父母或者是其監護人,有的放矢地針對每個留守幼兒的特殊情況予以關懷和干預。例如,有些孩子因為缺乏父母的關心愛護顯得特別淘氣頑皮,其目的是為了引起他人的關注,針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老師更應當給予關注和關心,在心靈上多給孩子安全感,同時在行為習慣上又要加以嚴格的要求,既要當“慈母”又要做“嚴父”。
在農村有很多爺爺奶奶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也比較陳舊保守,盡管他們對小輩們十分關心愛護,但是在理念和教育方式上難免有些偏差,還有些爺爺奶奶認為只要孩子在家不哭不鬧就好,教育都是老師的事,甚至還有些長輩整天在家打麻將把孩子放在家看電視,讓他們自己玩。因此,幼兒園通過定期舉行的教育講座或者培訓班,讓爺爺奶奶們能夠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夠重視起孩子的內心需要,學會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和作息習慣。此外,爺爺奶奶還可以通過學習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學到一些常用的幼兒保健知識和教育方法,能夠積極的配合幼兒園有效開展活動,為家園共育創造了新的育兒途經。
親情缺失是導致學前留守兒童消極習慣和各種問題出現的源頭,為了進一步關懷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情感需要,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我園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經常對留守幼兒進行各種幫扶,心理輔導,生活幫助,為“學前留守兒童”營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如我園組織了“老師媽媽”等師生互助活動,在生活上幫助孩子,在課外傾聽孩子的聲音;還設計“父母不在家”“爸爸的苦惱”等游戲活動,幫助幼兒理解父母的難處,學會排遣心中的孤獨感,組織班級幼兒開展“小手拉小手”的同學互動活動,打開孩子的心結,彌補孩子的親情缺失……各種幫扶活動的開展大大滿足了幼兒的情感需要,促進了留守幼兒生活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交際能力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首先幼兒老師要做好對本班留守幼兒的三溝通:與留守幼兒、與在外打工的父母、與在家照看幼兒的臨時監護人采取多種方式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幼兒的情況,也讓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現,如可以利用微信多與父母溝通孩子近期的表現,通過智慧樹平臺讓家長了解幼兒每天在園的情況等。
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特別留意留守幼兒,關注他們生活的細節,根據他們的情感表達了解幼兒的心理狀況。例如,針對班里生活自理能力差,習慣不好,膽小孤僻的留守兒童,教師可結合日常生活進行教育:午餐時可讓幼兒自己盛飯、盛菜,自己收拾餐具,可以鼓勵幼兒當生活小班長給其他孩子分發點心、玩具等。拉近孩子與其他幼兒的距離。孩子很多習慣、德的養成,需要幼兒園教師的細心引導,他們最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重視,所以老師要多給這些孩子鼓勵和肯定。
其次在教育教學上老師要改進教學計劃,對有些社會經驗缺乏、學習比較吃力,厭學的留守兒童,老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擴大他們的社會常識,多跟他們講一些故事,道理,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同時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挖掘他們對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激發這些孩子的學習潛能。總之對這些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老師要用愛關注,用心呵護,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當下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問題比較突出,希望這些問題能夠引起家長,幼兒園、老師以及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希望社會各個部門都能為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改善和消除他們存在的各種問題,幫他們走出陰影,找回自信,建立良好的社會觀、人生觀,促進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身心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