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以來,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語已經成為國際交流、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工具,外語學習也成為當下熱潮。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使中日兩國的交流合作逐漸增多,兩國對于外語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在中國,日語成為級英語之后的第二大外語,而在日本,漢語也同樣是繼英語之后的第二大外語。中日兩國開設日語和漢語專業的高校逐年增長的同時,學習者人數也不斷增長。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專業型日語人才也成了為適應當下國際新形勢的關鍵。
中國傳統的日語專業教學,偏重于語言知識的傳授,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日語知識和用法,培養精通日語語言知識技能的人才。各個高校日語專業會根據各自側重不同的培養目標來設置課程,但基礎日語課程的設置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日語課是日語專業低年級(一、二年級)本科生的學科基礎課,主要教學日語初級階段的基礎知識及相關的日本社會文化知識,例如:語音、文字、詞匯、語法、句型等。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扎實基本知識學習,掌握日語基礎知識;訓練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培養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日本社會文化知識,培養文化理解能力,為高年級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王佳音,2014)。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日語只是一種工具,培養學生更注重的是口、筆譯的翻譯技能。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企業普遍反映,懂技術、善管理的應用型日語人才,尤其是一線日語人才嚴重短缺。
當前形勢下,日語已由單純的語言工具轉變為一種輔助語言工具,日語專業的學生必須是在精通日語的基礎上又精通其它諸如商務、經貿、科技等學科知識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蘆立軍,2016)。而我國高校日語專業也必須與時俱進地重新做好定位,從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的改革等方面積極探索。大力促進教學方式多樣化,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框架、為培養國際化創新型日語專業人才創造良好環境(馮峰,2011)。
高校必須構建以培養語言文化能力為核心的理論教學體系,和以強化商務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魏玉娟,2015)。一方面,夯實理論基礎,構建理論教學體系。按照跨文化交際需求設置日語語言模塊和日本文化模塊,加強日語語法、閱讀、會話、視聽、寫作等課程建設,增設中日跨文化交際、日本企業文化、商務禮儀文化、經濟學基礎、國際貿易實務等課程,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強化實踐能力培養,打造實踐教學體系。依托校企合作,把企業文化、職業環境、崗位任務、工作流程等引入實踐教學全過程,在實踐教學的課程環節時時體現商務日語行業的最新動向與技能要求,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對接。例如西華大學日語專業,除基本的日語精讀、聽力、語法、會話等課程外,還開設有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等課程;中日跨文化交際、日語商務談判與技巧、旅游日語等專業選修課,培養學生的復合型知識體系;此外,還有心理、汽車、攝影、等選修課,引導學生多方面、全方位發展。每年一度的日本文化節活動也讓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提升專業文化素養。
與中國相似,日本在漢語教育方面也同樣重視對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注重學生在文學、文化等的多方面發展。例如:日本學者高橋明郎認為,初級階段應重視基礎語法,特別強調讀音訓練,并且形成簡單會話和基礎的閱讀能力。中級階段應繼續加強閱讀能力的提高,進行寫作訓練,增加語言學的知識。高級階段可以文學作品為中心,進一步學習相關文學、文化知識。
但在重視基礎課程的同時,日本高校也傾向于一些其他專業課程和文化素養課程的學習,日本的語言課程時間基本也只有中國的一半。以日本愛知大學為例,與中國的西華大學平均每天4節語言能力課程(每節50分鐘),一周5天的課程設置相比較,日本的語言能力課程一般是每周3-6節(每節90分鐘)。中國學生平均每周的基礎課程大約是16小時,而日本學生最多只有9小時。另外的課程時間,學校重視除漢語以外的科技類專業課程和其他文化素養課程的學習。
在21世紀國際化大環境下的今天,日本也同樣認識到,面向多樣化、復雜化的社會,培養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多視角和國際視野,自主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知識型人才非常關鍵。現在的日本社會,已完全無法忽視與中國的密切關系,甚至是與亞洲與世界的緊密聯系。所以,以社會和學生的需求為中心,以語言能力為基礎,引導學生潛在能力的發揮,學習某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經營等,儲備國際交流能力,積極培養在國際社會交流中的活躍人才相當必要。因此,在基礎科目之上開設全球交流科目、基礎演練科目、甚至是培養學生廣泛視野的科目是與時代接軌,與時俱進的(犬塚優司,2007)。
一些日本高校也積極地進行了課程設置的改革,提出了教學方法改革的預案。以日本近畿大學為例,有學者提出,靈活高效地利用實踐課程,讓學生學以致用,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提升漢語水平,了解中國文化。可以靈活運用網絡、網站和郵件資源,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會話能力。學生也可根據自身興趣,制作中文手抄報。通過自主學習和資料搜集,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漢語用語習慣等。甚至可以利用留學生交流會這個平臺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拓展視野,更好地達到國際交流、文化交流的目的。
兩國的日語教育已不再單純的僅僅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也開始加強文化、文學和綜合技能方面的教學。低年級階段,按照人類對語言習得的最原始自然規律,著重訓練掌握語言知識和提高應用能力。高年級階段,注意專業綜合課與專業技能的協調發展,增加實踐性課程,重視對學生高層次的語言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精準掌握語言相關技能的前提下,具備某種專業技能,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同時,兩國高校都注意到對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的培養,以適應不斷加速的全球化進程和聯系更加緊密的地球村大環境。
日本高校的基礎課時相比較中國高校更少,科技、文化、實踐方面的課時比重更高,更重視其它專業知識的補充和學生多方面知識體系的培養。相比較中國高校在課堂上鞏固學生的基本語言能力,日本高校更傾向于學生自主完成這一環節,相反打造更多樣化的課堂。
此外,與中國高校重視整體的日語能力不同,日本高校重視對于漢語讀音的訓練,以及語言學知識的補充。特別后者是學生在以后的研究學習過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門知識。
21世紀,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中日間的交流也更加頻繁,兩國間培養出的日語和漢語人才應更符合社會需求。兩國高校不僅需重視對語言能力的培養,也認識到只有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文化素養方面的提升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將改革落實到實處,合理調整課程設置,才能保證全方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中日兩國也可以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爭取最大程度上促進本國日語/漢語的教學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
[1]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0/06/08061617/001.htm.
[2]高橋明郎.香川大學における中國語教育(第一部)[J].香川大學學術情報リポジトリ,2005.
[3]中川裕三.中國語教育研究—現代中國學部における試み[J].愛知大學 言語と文化,2010(10).
[4]犬塚優司.総合政策學における中國語教育―島根県立大學総合政策學部における実踐を中心に[C].島根県立大學総合政策學會『総合政策論叢』(2007),第13號.
[5]魏穗君.近畿大學における中國語教育のあり方—學生のニーズに応える授業展開の試み[J].語學教育部ジャーナル,2007(3).
[6]王佳音.高校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探討與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1).
[7]郭春貴.日本大學的漢語教育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