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宏廣 劉振瑛/張家口學院文法學院
張庫商道被譽為“北方草原茶葉之路”。“北方草原茶葉之路”重點是遠銷俄羅斯,其起點為今河北省張家口大境門一帶,途經草原或沙漠、大戈壁,到達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并延伸到恰克圖(今俄羅斯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南部城市,布里亞特語:Хяагта)。由于中俄茶路中,張家口與庫倫是必經之地,所以該條路線被命名為“張庫商道”或“張庫大道”,且日益被學者、史學界和茶路沿線城市文化研究者所關注,為了全面梳理張庫商道形成和興衰的過程,闡明張庫商道的特殊歷史地位及它的重要貢獻,本文擬對張庫大道的研究現狀加以梳理,對做簡單述評,并提出張庫大道應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不揣淺陋,以求教于學林。
有關張庫商道的形成及興衰史方面的研究,首推河北張家口地方史研究專家劉振瑛先生所編著的張家口歷史文化叢書之《興盛的古商道》(黨建讀物出版社2006年出版)及《品味大境門》(張家口堡歷史文化研究會2011年印刷發行)。上述兩部著述,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術作品,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本書不是公牘氣的地方編年史,也不是嚴格刻板的學術作品”,嘗試將古文獻、學術專著和各種口述史料融會貫通,甚至對于民間傳說、野史軼聞亦擷取摘錄,公允地說,應是資料整理著述。上述著述對初步追尋張庫大道的歷史,探究張家口商文化的淵源挖掘張家口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可謂是研究張庫商道的“開山之作”。
關于張庫商道的其他類資料整理,還有散見于張家口部分地方史志、文史資料中,如《宣府鎮志》《乾隆宣化府志》《口北三廳志》等地方史志資料;此外,還有《張家口地區公路志》《張家口金融志》等文史資料。以上資料大都按照資料收集、史料輯錄、文獻征引等幾個方面進行整理和輯錄。其中地方志都是根據當時親歷者參與張庫商道方面的回憶、口述乃至記錄整理而成,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張庫商道中蒙俄茶葉貿易許多歷史過程和細節,為了解這段歷史真相提供了重要參考。《明會典》《清實錄》及部分清代奏折亦存有張庫商道中俄貿易的線索,其資料價值最亦較高。
除資料整理取得了成績以外,有關張庫商道形成及興衰方面的學術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著作方面:上世紀中期來中國考察的一位美國女性研究學者,瑪薩·艾梅霞(Martha Avery)女士,學術界評價其為“北方茶葉之路”最早的關注者和研究者之一,其所著《茶葉之路》(2007年,中文版《茶葉之路》得以出版)較早地關注了這段歷史;2003年,南開大學米鎮波教授撰著《清代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一書;2008年,中國作家、學者鄧九剛先生付梓出版《茶葉之路》(與瑪薩·艾梅霞所著名稱相同)。上述著作更多地是反映茶葉之路貿易的某一側面和某些事件的,例如鄧九剛先生所著《茶葉之路》將茶葉之路局限在某一重點區域(如呼和浩特及周邊),否定張庫商道之“張家口”作為北方商品集散地的地位,是有失偏頗的。
論文方面:較早并系統論述張庫商道的是《河北大學學報》1988年刊載牛國禎、梁學誠的《張庫商道及旅蒙商述略》一文,該文就張庫商道的興衰,旅蒙商(在張庫商道從事茶葉等貿易活動商人的稱呼)的組織和經營活動,以及他們在推進茶葉之路商業貿易歷史作用,進行了初步探討。此后出現了以茶馬互市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如舒曼發表的《古代張家口茶馬互市與張庫大道(茶葉之路)之芻議》(《農業考古》2014年4月刊),該文著重對張庫大道的概念、茶馬互市的由來、張家口大境門的作用和“口商”作用進行了論述。隨后,還有零星幾篇文章簡要論及張庫商道的產生和發展、歷史作用、城市商貿等內容,雖為日后進一步深化、系統研究打下了基礎,但仍顯單薄。
鑒于學術界對北方草原茶葉之路的研究不論資料整理還是理論分析均需進一步深入,因而筆者認為應在史料、遺址的整理方面拓展張庫大道研究的方向。且應在全面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重點從遺址保護、史料輯錄、文化傳承等多個維度進行歸納整理和分析張庫大道的各個層面。通過宏觀把握和微觀考察,再現17至20世紀張庫商道的貿易活動全貌,進而客觀評價張庫商道的歷史地位。這不僅對于河北地方史及周邊區域文化研究,對于全面深入的認識17至20世紀“晉商”、“口商”在當時的商業興盛面貌,特別是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蒙俄商路發展具有積極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此外,研究張庫大道還應注重研究方法創新。我們在研究時,應采取多數中國史(主要是清史和中國近代史)、地方史志、文化研究者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但最主要的是“兩個結合”:一是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亦即張庫商道在形成、發展、衰敗過程中,國際、國內大的歷史轉型時期的背景與具體茶路貿易史料史實相結合;二是將張庫商道整體視作遺址文化帶,推進奏折檔案、地方史志等原始資料與各類研究資料、包括老一輩旅蒙商口述記錄結合,通過文獻解讀和史料剖析、遺址勘查,全面、系統地揭示張庫商道的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