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嫻君/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不當無因管理的概念是依據無因管理進行界定。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為他人進行管理或服務的人稱為管理人,受管理事務之他人稱為本人。因無因管理之債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是發生在本人和管理人之間,因管理人提供服務或管理而發生。由此推之,無因管理不當是指管理人管理事務違反本人明示或默示意思且無法律上的義務而而管理他人事務。所以,不當無因管理實際是無因管理概念的發展,因管理人疏忽大意或管理方法不當造成本人損失的情況。
無因管理不當制度的建立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法律的角度調整雙方之間的權益關系,避免矛盾沖突。作為無因管理不當制度的前提,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就對無因管理制度有了明確法律規定:“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本條明確了無因管理人的違法阻卻性原則,針對無因管理的“事實行為”做出了法律層面的規定。通過對經濟、道德等各方面社會條件的衡量,保障了特殊情境下管理人的干預行為的合法性。但適用93條嚴格規定了構成無因管理的成立條件,只有符合構成條件的干涉行為才成立無因管理。但我國民法通則針對無因管理只規定了無因管理的“正面”情況,針對欠缺無因管理構成要件的管理人行為,則不能阻卻其行為的違法性,并且還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無因管理不當制度的建立,將有利于明確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維護從交易的秩序與安全。
依據我國民法中對行為的分類要件,無因管理可以是法律行或事實行為。但依據無因管理內容分析,嚴格意義上,無因管理只能是事實行為。當管理行為違背本人意志,甚至造成損害時,其過程和結果都可能不為本人所接受。所以無因管理不當的損害賠償需要依托于民法中的公平原則以具體運用和矯正。
無因管理不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從理論方面,這一類型是否形成無因管理尚無定論。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當本人為無因管理的受益人時,是否違反本人意思不影響無因管理之債的要件構成。即此種情形下依然構成無因管理之債。
管理人為他人所管理的意思表示是無因管理的重要構成要件,但并不要求他人是否就此獲利。事實上,管理人在實施管理行為的過程中因過失或不可抗力而影響或損失本人利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從我國立法來看,管理行為雖然不違背本人意愿但卻不利于本人時,雖構成無因管理,無因管理效力卻并不產生。依據我國民法公平原則來看,管理人的管理行為系重大過失引起本人利益損失時,雖然造成本人利益損失,管理人可以減輕或免除損害賠償責任。若管理人管理行為是故意情形,則需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管理人的主觀意思不能直接以客觀效果評論。本人認為,前述中,即使管理人的行為不違反本人意思,但在不利于本人的情況下,依然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那么由此推知,違反本人的意思當然不構成無因管理之債,當然采用嚴格責任歸責原則。
綜上所述,無因管理行為的正當性是阻卻違法性的關鍵因素。有損本人利益或違反其本人明示或默示意思的管理行為,不影響無因管理構成要件,依然構成無因管理。但是,依據我國民法當事人各方公平原則,其并不具有違法阻卻效力,可以參考按侵權行為法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尤其是無因管理人主觀意思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或提供適當的補償。值得注意的是,以法律性質的角度劃分,無因管理不當仍屬于無因管理之債范圍。但本人意思可以阻卻管理行為的合法性使之變成侵權行為,當事人可以選擇適用侵權行為法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