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玲/河南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
健康管理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它是指對個體或團體的健康問題及潛在健康問題進行監控、評估和預防的管理,對健康問題給予指導,對健康危險因素給予干預。健康管理過程包括:健康監控、健康測評和健康干預三部分。中醫的理念與健康管理有著相同之處,也在健康管理中發揮著獨特的優勢和特色。我國學者郭盈盈等人認為,現在的健康管理模式只對疾病風險進行控制,沒有從整體狀態入手進行干預和調整。而中醫的理念則是從整體上把握健康和疾病的本質,重視機體的整體調理,并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治療和干預方法。從中醫方法學和認識論的視角,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本質進行詮釋,對健康和疾病進行監測與評估,有助于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將中醫理念和健康管理模式相結合,以整體狀態調整為主線,建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醫健康管理模式。
個體的體質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在兩者的基礎上會形成個體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因此,每個人對疾病的敏感程度和疾病發展的趨勢也不盡相同。在中醫的理念中,疾病全過程的發生發展有著特定的起病、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它反映的是疾病的總體特征和規律。基于中醫理論,我們在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健康監控時,定期讓老年人填寫辨證量表,由具有中醫資質的醫生對老年人進行辯證,同時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全方位的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進行監控,針對不同患者的體質和疾病,制定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以“既病防變”的管理理念采用中醫藥為主的調理措施,控制疾病危險因素出現,防止疾病的持續發展。
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測評主要從測評標準的建立入手。要求相關醫護人員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根據中醫學的標準確立個體的體質、癥狀、證候、慢病人群的分級分類標準。在此基礎上細化測評標準和分類,依據慢性病患者個體的體質、發病規律等,建立詳細的測評量化指標和等級。將這些測評量化標準在臨床上進行實證研究,并聘請專家給予充分的論證,所得的健康測評標準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手段建立數據庫。以數據庫里的測評標準,對慢性病患者當前的病癥進行等級評分,實行分級管理,建立個人檔案,為以后的康復和治療提供數據參考。
遵循中醫辨證的理念,在健康監控的基礎上,通過健康測評的結果,建立個體的健康管理檔案,并據此制定有針對性的健康干預方案。從健康教育入手,進行日常的養生保健,并定期給予治療方案。通常,對老年慢性病患者所使用的中醫健康干預的方法有:針灸、推拿、艾灸、藥膳等。一方面,要注重慢性病患者的日常養生,依據不同的體質,從飲食到日常護理等方面給予不同的養生指導;另一方面,要注重慢性病患者的康復,利用中醫藥膳、針灸和推拿等手段,對病癥進行干預和治療。此外,對健康管理中的所有老年慢性病患者要實行實時監控,一旦出現疾病危險因素,就要推薦到精準的醫院進行治療,做到降低病情進一步發展的風險。
通過自評辯證量表和現代醫學的檢測,得到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數據,依據這些數據建立健康檔案,包括個人的基本信息(性別、年齡、工作、生活習慣、飲食偏好等)、以往疾病史、醫學檢測指標、中醫辨證的體質、以往治療方案及治療效果等方面的信息,并利用信息技術的手段錄入到健康檔案管理系統中。這些數據一旦確立,醫院、社區衛生中心、健康管理機構、保險公司等多方機構,便可以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資料做到即時監控。
為了更好的服務和管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狀況,辨證的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制定治療方案、康復計劃和日常養生護理。依據健康檔案系統里的健康監測數據將服務的老年人,施行分級管理和護理的方法。如,將慢性病患者分為三級:一級為慢性病穩定期人群,管理的重點是預防和養生;二級為慢性病康復期人群,重點關注的是調理和護理;三級為慢性病發作期人群,重點是疾病的干預。
建立健康管理檔案,確立分級管理后制定辨證的健康管理服務。包括:(1)宣講健康知識、保健的方法、健康管理理念。(2)選擇中醫養生方法,如,藥膳、中藥、針灸、推拿按摩、艾灸、熏蒸等中醫養生保健、中醫理療的方法。(3)治療方案制定,依托社區衛生中心、第三方健康管理中心為慢性病康復期的老年患者制定康復訓練、特色治療的方法。(4)建立對接醫院,對慢性病發病期的老年患者及時送往對接醫院,依托專業醫院接受治療,待病情穩定后再重新回到社區進行養生保健和康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