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20世紀90年代,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產生了一大批以下崗職工、失業人員為主的城市貧困人群,隨著的社會不斷發展,城市貧困群體不斷增多,面對如此龐大的城市貧困人群,政府對于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日益關注,高度重視。對于貧困地區農村家庭的子女,政府從義務教育階段免除學雜費到近兩年的精準扶貧政策,為其提供了各種力度大的教育扶持和救助途徑;而對于城市貧困戶子女的教育問題,政府也致力于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來逐漸的提高保障范圍和保障水平,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城市貧困戶子女不僅面臨物質上的缺乏,同時還面心理上、社會和精神等方面的困境,對城市貧困子女進行教育救助成為政府及全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
現有對城市貧困家庭的教育救助政策偏于傳統,多以物質救助為主,而對于他們的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的救助存在缺失。新時期要想真正貫徹教育救助的理念與目標,幫助城市貧困戶子女解決面臨困境,必須實現由“問題視角”到“優勢視角”救助理念的轉變。因此,本文試圖利用優勢視角理論,對城市貧困子女的教育救助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措施,希望有利于幫助他們接受有效的教育救助,走出心理和社會困境,重拾信心。
受傳統“問題視角”的影響,社會普遍對貧困困戶子女存在著偏見與歧視,先驗地忽視或無視貧困戶子女所具有的潛能與優勢,片面地認為貧困戶子女處于社會底層地位,沒有能力,影響了貧困戶及其子女的平等、參與、共享。這種偏見就像一堵無形的墻,將貧困戶子女和社會隔離開來,壓貧困戶子女潛能迸發,阻礙其優勢充分展現,阻礙其平等接受教育,阻礙其參與并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最終阻礙其通過共建共享提升福利。
我國傳統教育救助理念偏物質救助,輕精神救助。這從其他社會救助項目中也可看出,如目前已經定型化的最低生活保障、住房救助、醫療救助等,都是基于物質救助的模式,就連政策上的設計也是側重物質救助。這種教育救助理念忽略了對受助者的精神層面和發展性需求關注不夠;其次,我國教育救助政策在本質上屬于消極的救助,即當學生遇到經濟困難時給予經濟上的資助。這種救助模式只能解決已經遇到的、短期的困難,對于長期的脫貧能力建設需求不夠,也容易導致受助者對救助制度的福利依賴,不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
“優勢視角”是一種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外在優勢資源的視角,優勢視角意味著人及其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應當作為救助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而非問題和癥狀?;趦瀯菀暯抢碚摰幕纠砟?,我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改變城市貧困戶子女的教育救助狀況:
首先,要營造支持救助的社會文化。媒體作為信息的傳播者,可以并且應當成為宣傳城市貧困戶子女教育救助理念的橋梁。針對城市貧困戶普遍對社會經濟生活了解不多、對教育相關救助政策的認識存在模糊的情況,媒體可以積極地宣傳政府制定教育救助方面的政策,公布最新的政策內容,促進城市貧困戶了解、熟悉其能夠依靠的政府教育救助制度與政策措施。同時,媒體應向社會公眾積極宣傳報道關于城市貧困戶子女教育困難的情況,喚起公眾對城市貧困戶子女教育救助問題的關注。其次,要創造充滿關懷的校園文化。一是教師增加對城市貧困戶子女的教育幫助;二是維護教育公平,努力為其創造一個利于城市貧困戶子女與其他學生平等發展的環境和氛圍。
教育救助不僅要救物質,也要救精神、救心理、救智力和文化。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市貧困戶子女文化素質低、觀念落后、容易自暴自棄等問題,就要在貧困戶群體中樹立積極向上、自立自強的價值標準,才能最終解決貧困戶子女的教育問題。此外,面對各種壓力和困難,城市貧困戶子女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城市貧困戶子女的心理健康,對其中不健康的心理問題加以干預、疏導,引導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思考方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城市貧困戶子女教育救助的質量和水平,而且對創建和諧安定的社會心理環境大有幫助。
優勢視角理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范式,為城市貧困戶子女教育救助困境的解決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途徑。本文通過對優勢視角理論的剖析,對城市貧困戶子女教育救助困境的調研,提出了重視人力資源作用及政府政策優勢的發揮、社會群體或個體力量的參與優勢的發揮、個體內在力量和資源優勢的作用等對策建議,以期使城市貧困戶子女得到有效的教育救助,解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