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云姝/調兵山市委黨校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我國的發展正處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的重要攻關期,在這一時期,積極的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地提高農業農村的要素生產效率,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競爭力以及創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雖然我國的農業、農村、農民經過之前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并且農業現代化正在穩步推進的過程中,但是還存在著不少短板,一些新的問題,正在逐漸的凸現出來,首先,農業的優勢正逐漸減弱。如耕地資源的逐漸減少、水資源的缺乏、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其次,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卻乏活力和動力。主要凸顯為我國的自然村正在減少,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農村土地閑置,農村不適應城市的快速發展,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受到制約等。最后,農民持續增收非常的困難,在應對和防范風險的能力方面非常薄弱,并且在很多的情況下,農產品的產量降低,農民的收入不足;在農產品產量上升的情況下,有遇到價格下降的現象,也就是增產卻不增收的情況。面對這些情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經刻不容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不斷地深化農村改革,積極的推進農村供給側改革。其中的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能夠將農村固有資源有效的轉化為經濟優勢,積極的吸引外出務工人員以及大學畢業生的注意力,從而推動其回鄉創業,為農村的發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另外的城鄉融合發展機制,能夠讓城鄉之間的要素,自由進行流動,進而為農村的發展提供新的要素、活力。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工業化以及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可以帶動農業現代的發展,而信息化則是為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提供推動力,這“四化”的同步,能夠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大跨步產生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現實中,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還是落后于其他三化的進度,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則能夠利用現在的技術、金融以及信息等,為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推動力,促使傳統產業不斷優化升級,使得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得到不斷地完善,進而實現個體農戶(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進一步推進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
如何才能實現鄉村的振興,主要就是靠農業產業的大力發展來解決問題,因為如果在農村發展的過程中,離開產業的發展,對于鄉村振興來講,就是水中月,一個虛影,所以各個地區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過程總,要學會因地適宜,更具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生態類型,選擇合適的農業產業,涉及到養殖業、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休閑農業等,促使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有機融合,不斷地拓展農業的產業鏈,從而有效的帶動并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
例如:現在的贛南虔心小鎮的發展模式,首先利用當地的“虔”文化為主體,并利用當地的豐富的農業資源,也就是山水和茶竹資源,開展自然風光、田園、民俗、“虔”文化一體的家庭休閑度假體驗式,這是現代農業和農業田園的綜合體,并且還是及農業生產和休閑旅游為一體的農業田園綜合體。
雖然我國現在的自然村正在逐漸減少,但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農村人口還是會增加的,但是土地資源仍然是會處于逐漸減少的狀態,并且分散且分布廣的小農戶依然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體,在此情況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積極的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可以積極的借助農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以及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力量,利用其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等優勢,不斷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勞動效率,保護小農戶的就業和生存,促使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重點做好四個方面,也就是科技推廣、利益機制、農業金融支持以及農業生產生活服務這四個方面的對接。
例如:袁家村模式,主要是以鄉村旅游為主要突破口,然后為農民打造一個創業的平臺,并且用股份作為切入點,創辦農民和作設,利用產業共融、產權共有,村民共治,發展共享實現全體村民共同富裕的新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另外就是平谷模式,利用當地特有的桃樹優勢,形成桃樹種植、加工、銷售產業產業鏈。先從區域種植,再到規模發展,最后到產業化的發展階段,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新的大桃品種,并將文化注入桃產品市場,兵役養生為理念拓展桃產業鏈。開展農業生產生活化服務,進行平谷桃花節。
總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同步發展,不斷地促進社會生產力大跨步,所以和各地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積極的借鑒現在成功的發展模式,并結合當地的現實條件,因地制宜,實現農村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