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煙臺市牟平區圖書館
圖書館作為海量知識的積聚和傳播中心,有責任承擔起服務地方經濟、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任。進入到信息化時代,實體圖書館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傳統的服務功能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如何根據新時期的發展現狀,對地方圖書館的服務功能進行優化,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則成為地方圖書館迎接信息時代挑戰,獲得新的發展空間的關鍵。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實現地方圖書館的網絡化發展已經成為拓展服務覆蓋面,提高服務水平的必然選擇。地方圖書館需要依托網絡建立數字化信息平臺,打造數字化圖書館,將參考咨詢、文化活動、政府信息支持服務功能模塊進行整合,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加便捷、高校的信息傳遞與處理方式。此外,網絡化發展還能夠推動遠程服務的實現,利用綜合服務平臺,實現在線免費參考咨詢與文獻傳輸,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加強圖書館之間的信息共享。
當前社會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這必然會對地方圖書館服務功能提出更多的新要求,而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將圖書館打造成學習中心、休閑中心、文化娛樂中心也是拓寬起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效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地方圖書館可以利用信息共享工程,建立流動圖書館,將知識送到縣區、鄉、村等相對偏遠地區,實現信息共享;組織讀者活動,根據讀者需求設計活動主題,體現文化滲透效果;開展專題學術講座,凸顯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優勢。
在信息時代,各信息傳播主體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密切,相較于傳統單向的服務模式,地方圖書館應利用網絡系統平臺進一步完善與服務對象的互動功能,例如根據讀者的查閱記錄,做好大數據分析,并完成書籍文獻推送;利用官網進行讀者調查,了解其對多元化功能設計的意見,并盡量在主題活動中加以體現;根據反饋信息拓寬流動圖書館的設置數量,并結合不懂地區的閱讀需求合理選擇書籍等,這樣才能在信息互動與交流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2015年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提出了“以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的基本規劃,地方圖書館作為一個地區文化服務中心,必須要調整傳統的服務模式,不斷拓寬其覆蓋范圍,推動多元化服務功能的發展。但是目前從地方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實踐效果來看,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第一,對地方圖書館的服務功能的定位相對模糊。雖然根據國家相關規定以及地方圖書館的工作條例,圖書館在管理中對于館藏數量、服務功能做出了基本設計,但是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服務功能缺乏創新發展,地方圖書館缺乏自身發展特色,服務功能千篇一律,難以真正發揮服務民眾的作用。第二,地方圖書館的服務功能邊界難以把握。由于各級圖書館在服務過程中存在差異,而在服務過程中會存在交叉性,例如省級流動圖書館與市級的自主圖書館之間出現了服務領域的重疊,各級圖書館之間在服務過程中缺乏統籌協作,造成了覆蓋“盲區”以及資源浪費。第三,地方圖書館缺乏專業化的服務人才。目前地方圖書館里人員多來自于傳統的管理體制,從思想認識上看,更多的還是將服務局限在對書籍文獻的管理,而缺乏與服務對象之間的良性互動,從專業水平上看,難以勝任多元化的服務需求,活動策劃、網絡平臺操作等專業能力不足,只能維持低水平的服務質量。
在新的發展背景下,地方圖書館應根據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統籌發展的目標,對服務功能的優化設計切實可行的路徑。在實踐中,首先要做好調研工作,相關部門應從統籌發展的角度出發,對該地區的圖書館發展狀況進行系統分析,明確館藏規模和質量,及時發現服務功能中的不足,并根據調研結果為當地圖書館事業發展制定一個全面規劃,確保服務功能的優化能夠在有步驟、有計劃的方案中有序推進。其次,完善圖書館的內部管理模式,根據多元化服務功能,對圖書館的管理結構進行調整,依托網絡平臺,打造數字化圖書館,劃分圖書館的服務半徑,明確服務界限,優化文化資源的配置效率,推動流動圖書館、自助圖書館在縣、鄉、村的滲透;再次,加強對專業服務人員的培養,利用市場方式招聘專業的圖書館服務人員,完善薪酬結構,提高其社會地位,一方面要從思想認識上強化其服務意識,體現人性化服務質量,另一方面提高其利用網絡平臺策劃文化活動的能力,確保服務項目與服務對象需求之間的契合度;最后,完善公益文化服務體系,明確圖書館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的優勢,創新服務內容、拓展服務模式,推進服務功能在社會領域延伸,推動地方公益文化服務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