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體現的是收藏者的一種情懷。
目前,廣西收藏界的藏品系列五花八門,林林總總。但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涉及文化界系列的藏品在廣西相對很少。我在廣西文化界工作多年,又喜愛收藏,在工作和生活中由于受到幾個因素的啟發,走上了文化界系列性收藏的道路。
第一,期刊《廣西文藝》(后改《廣西文學》)給我的啟發。該刊是廣西文化界的代表性刊物,為繁榮文學創作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廣西文化傳承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文化現象,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創新的意義,也為我收藏廣西名人散落于民間的文化瑰寶提供了獨特視角,收藏各界的文人墨寶,以各個不同角度了解那個年代名人敬業的一種情懷。
第二,2000年我大哥從美國探親回國,在與他聊天中,聊起他在美國一個州立博物館參觀的情況,驚奇地發現在這個博物館里,美國人把中國的文化、科技、經濟等各門類的物件按時間先后秩序排序得像鏈條一樣,井然有序。這樣的系列性對我也是一種啟示。
第三,在80年代,廣西藝術學院教授張春林的泥塑藝術曾經名噪一時,中央新聞紀錄片記錄下了他的泥塑成就。當時本人曾有機會受教于他,進入泥塑藝術的天地。他曾對我講述了一段在美國的經歷,廣西工藝美術代表團到美國進行文化交流時,中國十大民間工藝,如泥塑、風箏、竹編、剪紙、花燈等等一售而空。美國人對中國的工藝品竟然是那么喜愛。他在參觀了一家在美國設立的中國京劇研究所后感嘆到,中國廣西居然沒有一所京劇研究所,而在美國居然設置有。這個故事對我的觸動也很大。
第四,有一天我在《中國文化報》看到一則報道:2001年至2010年十年間,全國少了90萬個古村落,每天都有80到90個古村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為此,天津文聯主席馮驥才向國家文化部鄭重提出個保護中國古村落的提案。此提案被采納后,據悉目前有2500多個古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無形中保護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家園,留住了那份悠遠而深厚的鄉愁。
以上四個啟示,觸發了隱藏在我心里多年的一種情懷,我真的想要為廣西文化事業做一些事情。美國人能做的,我身為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做?2002年我終于開啟了我的收藏之旅。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思考,在查閱廣西地域文化的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我自覺地定位于主要收藏1955至1979年24年間的廣西又一文化鼎盛時期的作品,作為我文化系列的收藏范疇,以體現廣西文化界歷史傳承的過程。
通過多年的探訪奔走,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收藏到不少廣西文化界名人的文化品。有些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彌足珍貴。這些收藏品的意義在于:
其一,連接了廣西文化發展的文化鏈,跨度達二十幾年,保護了廣西多年來散失的文化印跡。其二,把文化品進行修復,使之煥然一新,讓其能夠不斷傳承下去,并有機會和廣西人民見面。其三,讓廣西的下一代能夠學習到上一代人學習的勁頭。其四,這些文化品,不能用經濟價值來衡量,更多的是歷史的記憶。老一輩人辛勤付出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
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我又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把我的收藏拓展到名人簽字節目單的收藏。我和侄兒商量,對我工作多年的南寧劇場(70年代的劇場標桿)的節目單進行名人簽字收藏。堅持15年,目前為止已收藏了一千多場演出的節目單。文化演出是一座城市的活力點,也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我的節目單收藏,可謂廣西第一。南寧劇場的演出,從70年代至今,影視、文藝演出層出不斷。我的節目單收藏,記載著不同時期的文藝形式、內容、風格,使我感悟到我的收藏成績非凡,意義深遠。
一是,我的節目單收藏,全程記錄了全國各文藝團體從2003年至2018年的演出狀況,也記載了眾多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和展現出來的風采。通過節目單,可以勾起觀眾美好的記憶,以及對藝術家的敬畏之心。二是,節目單數量巨大,如舉辦一次展覽,可以稱為特大型的展覽。博物館舉辦展覽規格,一般分為小、中、大三種規格,一千多張節目單展覽可謂之大型展覽,展線可達到2000米,形成一個藝術長廓。三是,節目單收藏,也可以作為廣西的文化名片,開拓一個精神領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與各國各省市一對一進行文化交流,也可以給廣西人民在閑暇時帶來精神愉悅。藝術家可貴的藝術風貌,也會對我們的下一代起到教育作用,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四是,“大數據”時代傳媒整合,通過網絡傳媒平臺把廣西文化的資源不斷擴散,將會激發出更多的文化興趣。豐富的收藏和妥善的保護,可以促使廣西的文化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為增輝廣西文化名域做出貢獻。
外省的博物館及名人收藏機構在若干年前,以前瞻性的眼光,曾派人到廣西收藏廣西60-70年代老一輩著名的文化人的繪畫、書法、各種手稿,進行系統的保護性收藏。若干年后,這些將成為一種難得的文化財富。
這些年來,文化部非常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塊。目前,全國非遺名錄已達2700多個。對非國有博物館的扶持政策,也促成了全國各省市非國有博物館的建成。鄭州版非國有博物館扶持政策的落地,使得未來非國有博物館群落將在鄭州崛起,用深層次的文化氣象,為鄭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落增輝。
我相信,一個人要有信念,只有堅定信念,有玉一樣的本質,腳踏實地去追求,自強不息,堅持數十年,對國家,對廣西的文化繁榮貢獻出綿薄之力,才會做出點成績,我們國家的文化才會傳承不息,并得以光大。收藏的名人墨寶并不屬于個人所有,只有將其與人共享和交流,才能更好的展示歷史和文化的內涵。我非常的愿意無償的出借自己的藏品供相關部門舉辦各類展覽,與廣大市民共享我的收藏品。
“小眾”收藏,收藏的也是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它也是一種情懷。因此,有責任、有義務去堅持,并使其為社會“大眾”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