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厭學,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使是所謂的優等生也不例外。為什么會有許多的孩子厭學呢? 其實,厭學是孩子對學習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持冷漠態度等心理狀態以及在行動中的不良表現方式。它作為一種心理狀態,不是特定孩子所有的,而是許多孩子在某種程度上共同潛在的問題。一旦條件成熟,便在行動中表現出來。
學業負擔過重,產生逆反心理。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學校,老師家長拼命給孩子施加學習任務,以致孩子完全不能承受過重學習負擔;學校生活過于緊張,學校的紀律過嚴而刻板;孩子在學校中的活動受限制。其次,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寧曾說過:“教師每天仿佛都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數百雙精致的、敏感的、善于窺視出教師優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的盯視著他。”人品好的老師讓孩子信服、敬重,孩子會愿意接受教導,并親近學習。反之孩子就會因反感,抗拒而遠離學習。
生活在一個經常發生糾紛的家庭,孩子會心事重重,而無力顧及功課。由于安全感喪失,家庭不斷地激烈爭吵和高度緊張氣氛,使焦慮的孩子無法再對學校發生興趣。其次,望子成龍,要求過高:要求過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繼而導致上進心喪失和學習動力缺乏。特別是當家長采用強硬專制的手段時,孩子便會以一種逆反的行為報復父母的不公正。
兒童心理發育不成熟:兒童雖然智力水平屬于正常,但社會適應能力差,幼稚、缺乏積極的進取精神。自信心缺乏:開始孩子對學習很感興趣,信心十足。但孩子的創造力和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數的父母所壓抑,所以孩子不僅不能為自己的獨特性、創造性而驕傲,反而會感到自己無能,而自暴自棄。
一個孩子想學習成績好,除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外,最終還需要過度到“我會學”,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學習的興趣。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輔導這樣的孩子呢?
可與孩子的特長結合起來。有特長的孩子,他們的學習一般也不錯,因為它們可以相互影響,由于有特長、有興趣,他們會經常受到來自學校、家長的表揚和鼓勵,他們的興趣勁頭也會潛移默化地移到學習方面來,從而相得益彰。
很多厭學的孩子一般都是學習跟不上,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怪以及同學們的輕視,索性破罐子破摔,經常逃學,在外“鬼混”。因此,老師和家長,從簡單的、他們有能力接受的方法上去做。尤其是家長更應及時想辦法,輔導孩子的學習,有條件的可請家教,讓學習情況改善了,才會使孩子變得自信起來,那么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老師和家長往往一廂情愿地給孩子施壓,還嫌不夠,家長在家也要孩子開夜車,甚至恐嚇孩子。當孩子的心理和能力達不到和承受不了時,就會厭學。因此,老師和家長要盡量減輕孩子的學業負擔,結合孩子心理特點施教,做到寓教于樂,勞逸結合,這樣才能促進學業的進步和思想的轉化,樹立自信心。
人際關系差也是孩子厭學的一個原因。由于孩子來自不同文化、經濟和涵養的家庭,他們的性格個性亦有很大差異,有些孩子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際關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師和同學再對他們冷漠,他們就會更感孤獨和不安。因此,對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孩子,要伸出友愛之手,關心他們,幫助他們。
發現閃光點,創造成功的機會。對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要積極引導他們參加教學活動,多鼓勵他們,發現閃光點。就算是一句簡單的話語:“你的字很漂亮”、“你坐得很好,老師喜歡你……”也能加強師生間的情感溝通。小孩子的承受能力遠不如成年人,因此作為成年人的老師和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就要特別注意場合和尺度,以激勵為主,少用批評、責怪。對孩子學習上的任何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孩子們嘗到成功的喜悅。
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只有營造一個健康、溫馨的教育環境,才能使孩子走向健康成長的道路。對有問題的孩子,不要輕易放棄,要了解其原因,多從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給予真誠的指導和幫助。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