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學校教育的持續快速發展,保育工作的教育化與科學化含量越來越大,保育工作的廣度與難度、質量要求等也隨之增加,更關注怎樣提高孩子的生活質量,不僅要為孩子提供健康的物質生活條件,還要為孩子創設寬松和諧的人際環境,重視滿足孩子的實際需要,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實現身心和諧發展。鑒于此,保育員面臨嚴格的素質要求,如何有效提升保育員素質是當務之急,具體可從以下途徑進行:
明確職業發展方向,堅持思想工作和職業規劃并行,這是促進保育員快速轉化角色、提升保育素質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學校在思想上要關懷保育員,促進保育員精神成長。例如:要促進保育員學習職業道德規范、禮儀知識等,快速樹立良好保育工作態度,將保育員當成事業,而不只是謀生工具。同時,幫助保育員找尋自己和其他優秀教師的差距,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并設立成長檔案,如實記錄保育員的成長與素質提升過程[1]。學校還應從教育學、專業技能這兩個方面加強對保育員的上崗培訓,在開學初期培訓保育員做好各類案頭工作,對其有清晰而全面的了解,同時從專業層面促使保育員學習保育員工作職責、一日工作常規以及衛生工作標準、保育員應知應會等,提升專業素質。此外,學校可采取形式各異的跟班帶教活動、師徒結對活動,在配班方面選擇責任心強、保育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做保育員的師傅,開展新老一對一結對活動,并在一日活動組織和家長工作中給予保育員精心的指導,再于學期末獎勵幫教成績好的教師,幫助保育員盡快進入角色,持續提升素質。
區域活動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其特征在于教師有目的地為孩子創設不同區角,讓孩子依據自己的意愿、能力自主選擇活動伙伴與學習內容,主動探索、進行人際交往,一般以個別活動或小組的形式開展。而保育員在區域活動中的助教作用不可忽視,學校及教師應注意促進保育員助教能力與素質的提升[2]。不過這是一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應先培養保育員的觀察能力,因為觀察孩子是保育員參與區域活動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例如:學校及教師由淺入深引導保育員慢慢學會觀察孩子,在初期先指導保育員觀察孩子進入區域的情況,接下來觀察孩子有沒有按照教師提示的人數合理選擇區域,之后觀察孩子取放材料、收拾材料以及區域活動常規等,再逐漸過渡到觀察孩子對區域活動的材料操作有沒有興趣、和同伴之間的互動、社會性行為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指導保育員慢慢學會觀察孩子,并協助教師觀察個別孩子,幫助了解某個區域活動的情況,更好地配合教師對區域的材料、人數等進行靈活的調整,滿足孩子興趣需要,自主開展區域活動。
在保育員具備一定觀察能力之后,再讓他們參與指導孩子開展區域活動,先從易于指導的生活區、烹飪區、勞作區等區域入手,這些區域無需具備太高水平的專業技能就可以完成,方便保育員介入區域活動。接下來再慢慢過渡到需要較高指導技巧的美工區、科學區、建構區等區域,這就需要教師和保育員相互配合指導。在配班教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指導之下,保育員從不會觀察慢慢變得會觀察,把無效指導慢慢變成有效指導,成功介入孩子的區域活動,協助教師關注孩子的表現和個別孩子的需求,促進孩子不斷發展。
保育工作和普通的教育工作不同,保育員接觸的是能力較弱的孩子,且他們的思想、行為等均處于啟蒙時期,保育工作并非只是簡簡單單口頭工作,更關鍵的在于怎樣實踐,主要涉及怎樣處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怎樣處理孩子之間的相互關系,遇到突發事件時怎樣正確處理讓孩子受到最小的影響,保證孩子生理與心理的安全等等,保育員沒有較高水平的職業道德操守是不行的。所以保育員應加強實踐鍛煉,持續提升職業素質。例如:在面臨火災、地震等災害時,保育員應正確處理,幫助孩子規避安全風險,保障孩子的安全。在實踐中,保育員要掌握確保孩子身心安全的方式方法,堅持結合理論與實踐,把孩子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唯有如此才能培養自己舍己為人的精神,形成崇高職業道德操守。通過實踐,保育員進一步明確自身角色的重要性,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應當履行的保育義務、承擔的保育責任,理解保育工作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保教一體化的真正內涵,科學有效開展實踐鍛煉與研究活動,科學有效地指導孩子,在不斷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升華職業操守,做到責任和義務并重,任勞任怨、樂于奉獻,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總之,保育工作目前已經滲透到孩子在學校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實際工作中務必要加強對保育員的上崗培訓,提升其角色轉換速度,同時堅持由易到難的培訓原則,提升他們在區域活動的助教能力,并通過加強實踐鍛煉持續提升保育員職業道德操守,從而提升保育員的綜合素質,促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師的好幫手、孩子的好朋友,做到保教并重、共同提升學校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