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這一概念應該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在不同的時代賦予不同的新的含義,即它是不斷被“更新”的過程。網絡道德在學術界的較為一致的定義是“網絡道德是活動在網絡上的個人、組織之間的社會關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是人們在網絡空間行為所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規范的總和。”網絡道德行為就是作為網絡活動中的個人、組織在做出自我選擇后所做出的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在為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作用的同時,也造成網絡問題日漸凸顯,并越來越常態化。因此,分析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成為解決這一現象的立足點。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一些網民的上網行為不斷地挑戰道德底線,對網絡世界和現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網絡道德的失范行為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少數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環境的特點和網絡監管的漏洞,主動在網絡上進行網絡詐騙、撒播不良信息、網絡侵權等行為;第二種是廣大網民在上網過程中被動的接受大量的網絡信息,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健康的網絡價值觀;第三種是上網群體嚴重被“低齡化”,即上網群體中出現年齡越來越低的現象。
(1)經濟的發展,上網技術的不斷革新。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所以說,導致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發生是由于網絡道德意識出現異化。
(2)對互聯網絡環境的監管跟不上互聯網自身發展的要求。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而相應的制度法規相對滯后,使互聯網環境長期的缺乏相應的監管,形成相對寬松的網絡環境,成為道德失范行為發生的避難所,久而久之成為一種惡性的循環。
(3)人本身作為上網的主體,必然也是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主要因素。由于在網絡環境中人們大多都以虛擬身份出現,相對于現實社會的實體來說,網絡中往往是“無實體交流”,這種“無實體交流”帶來的就是網絡責任的缺失,在網絡環境沒有身體,沒有面孔,而“活脫脫的非象征性的臉才是責任的源泉,才是人與人之間溫暖的聯系。不直接在物理空間中與他人見面,我們的倫常也就松懈了”。所以,在網絡中要么沒作為,要么亂作為,使網絡問題層出不窮,道德失范問題泛化嚴重。
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一系列網絡問題也隨之暴露且愈發嚴重,雖然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現象越來越普遍,但是只要在源頭找到問題的根源,網絡道德行為依然可以校正,網絡環境仍然可以得以凈化。
互聯網已經滲透在社會生活當中,成為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網絡自身發展以及與網絡相聯系的一系列配套事物應該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首先增加“過濾器”。首先,網絡在更新過程中應該注重自身的發展,提升網絡質量,對自身的漏洞和安全加以及時的修復和保護,避免網絡黑客等利用網絡自身缺陷進行網絡犯罪,影響其他網民正常上網活動。其次,與網絡相適應的一系列制度法規應該隨著網絡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在網絡監管這方面做好第一層的防護,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為網絡的發展保駕護航,同時為廣大網民的安全健康上網提供優越的條件。
(1)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許多學者認為,互聯網的發展,給道德教育帶來了挑戰,對道德教育來說,網絡傳播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既給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宣傳載體,同時提出了極為嚴峻的挑戰。所以,對于道德教育者,就有相當高的要求,在完善網絡道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站在網絡的制高點,主動地去發現出現的新的網絡道德問題,并及時的提出解決的方案并及時的反饋到互聯網中去。
(2)提升個人修養,找回失落的人性。由于網絡環境是虛擬的世界,“身體的退隱”致使道德責任感缺失,人際關系虛無,道德情感冷漠,成為道德的“旁觀者”。因此,作為單個的個體,就必須找回個體在網絡空間中缺失的人性。首先,我們要清楚個體道德在個體發展中的地位,道德是生命的內在高度,是生命自身的頂峰。在網絡空間中,注重自己的言行,履行自己的義務,是對于生命的尊重。其次,作為網絡環境中的個體,在網絡行為過程中一定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履行相應的義務,遠離網絡道德的“旁觀者”,在網絡中仍然做一個有價值的網絡實體。
網絡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必定在社會的進步進程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操作和運用網絡的我們,在網絡行為過程中必定要遵從網絡道德,努力營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