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國傳統文化璀璨,而境內的文化旅游景點也多種多樣。近些年,入境旅游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熱門。其中,豫晉陜三省作為我國文化重鎮,有著久遠的文化歷史和豐厚的旅游資源,每年都會有大批的國外友人慕名前來豫晉陜三省進行旅游,而旅游景點的英文翻譯問題也倍顯重要。這是因為,很多國外友人正是通過瀏覽、聆聽準確、生動、直觀的旅游景點英文翻譯之后,才會對這一景點進行了解,并導致旅游沖動和旅游激情。2008年我國學者胡庚申教授第一次提出并闡釋“生態翻譯學”這一詞匯。生態翻譯學融合了翻譯學和生態學,其從生態學的角度認為“翻譯者應該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從此怎樣從生態翻譯學視角探究旅游景點英文翻譯成為學術界的熱點。本文即以此為出發點,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出發分析豫晉陜三省旅游景點的翻譯問題,并從語言維、文化維、翻譯維三方面尋找其適應性轉化,這對于旅游景點英文翻譯問題可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是我國學者胡庚申在2006年“翻譯全球文化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提出的。2008年胡庚申發表的專題論文《生態翻譯學解讀》中第一次詳細解讀了生態翻譯學這一詞匯。生態翻譯學著眼于“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強調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解讀翻譯過程、翻譯者與翻譯環境發生關系、聚焦翻譯者的生存境界和翻譯能力發展”。所以,生態翻譯學的主要內容有三:翻譯生態環境,以翻譯者為核心的適應與選擇,三維轉換。按照生態翻譯學觀點,翻譯工作應該以翻譯者為核心,以適應性和多選擇為標準適應生態環境而進行的翻譯活動。
與我們傳統景點翻譯強調的“語境”不同,生態翻譯學包含的領域更加廣泛。生態翻譯學涉及到翻譯的語言、文化、交流等外部環境,也涉及到翻譯者、讀者等內部環境,其強調翻譯是一個互動的綜合體,生態翻譯是翻譯者多維度適應和選擇的憑借,這對翻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態翻譯學遵從達爾文“適者生存”原則,提出“以翻譯者為核心”的翻譯選擇理論。所以,生態翻譯學強調翻譯者必須要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整個翻譯過程即翻譯者選擇性適應生態環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翻譯者是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溝通的窗口。而在“多維度選擇與適應”的標準下,翻譯者應該把目光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化上,這就是生態翻譯學提出的“三維”轉化法。當然,在翻譯時僅從語言對等角度轉換還不夠進行文化的傳播,更難以達成交流的目標。因此,翻譯者在重視語言信息轉化的同時,還要重視文化的傳播以及交際方面,綜合使用“三維”轉化法。
本文即基于生態翻譯學這一理論,以豫晉陜旅游景點英文翻譯現狀為基礎,對這三省旅游景點翻譯不規范現象進行實證分析,并運用生態翻譯學理論指點豫晉陜旅游景點的英文翻譯實踐工作。
旅游景點英文翻譯是旅游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在翻譯時應該明晰翻譯對象的文化內涵,并用旅游者認可的文化符號來進行翻譯和交流,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旅游文化傳播。本人長期在豫晉陜旅游景點實證考查,發現現階段豫晉陜很多旅游景點宣傳資料、解說詞以及景點介紹等文化缺失、翻譯詞匯不準確,這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反倒會讓旅游者產生疑惑甚至會反感,直接影響了我國旅游景點的國際形象。
現階段,豫晉陜很多旅游景點在進行翻譯時對西方文化并不十分清楚,所以翻譯者在翻譯時通常使用“直譯”的方法。但是,我國和國外畢竟歷史文化、風土民情不同,很多語言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這就需要翻譯者不但要翻譯出詞匯的意思,還要斟酌翻譯詞匯的文化意蘊。
例如,河南芒碭山景區有一處旅游景點是“梁孝王王后陵”,這個景點的翻譯是“Han Queen Li’s Tomb”,乍看似乎并無不妥,但是如果熟悉我國古代墓葬制度就知道“tomb”這一詞匯并不能準確表達“陵”這一概念。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古人陵墓也有等級規定,只有皇帝王侯的陵墓才稱“陵”,而官員或富豪的陵墓一般叫“墓”,白衣平民的陵墓僅稱為“墳”了。而按照《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詞典》顯示“tomb”顯然包含詞義更廣,只要是地面隆起的埋葬尸體的洞穴都可以稱為“tomb”。很明顯“tomb”并不能凸顯“陵”這一等級,可用“mausoleum”替代。又如,山西綿山景區內有一處旅游景點是“老君龍床”,翻譯者直譯為“laojun dragon bed”。但顯然這樣的翻譯并不能充分體現該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一是老君指道家創始人老子,而“君”是對老子的敬稱,翻譯為“laojun”顯然會讓旅游者不明白指的是誰,不如翻譯成“Laozi”。二是“龍床”在我國古代主要是指帝王專用的床,老子雖然不是帝王,但因為他在道家中的泰斗位置,所以用“龍”來形容他的床表示敬意。但是,“龍”在我國文化中是權威和尊貴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卻象征著邪惡,而這里翻譯為“dragon bed”顯然不符合原漢語對老子的敬意,因此建議在翻譯中把“dragon”直接去掉。
可以看到,現階段翻譯者在對豫晉陜旅游景點進行英文翻譯時并沒有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翻譯時很可能會出現翻譯詞匯不準確的現象。尤其是我國文化個性鮮明,很多詞匯很難在英文中找到對應的概念。而且,本人在對豫晉陜旅游景點的英文考查中發現很多景點在翻譯成英文時忘記對相關知識進行補充,這就導致國外游客在瀏覽或聆聽講解之后還是無法理解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或者服務理念。具體來說:
一是基本的拼寫錯誤。部分景區公示語的英語翻譯往往存在最基本的拼寫錯誤,這是語言維中最為低級的錯誤。如“Caves on the wast hill”、“With you a pleasant tour”等。
二是翻譯不規范現象。翻譯不規范現象主要是指大小寫不規范、語境用詞不規范、跨行斷詞不規范等現狀。如部分公園中應該將“劃船”翻譯為“Boating”而不是“Rowing”。景區中經常可見的“保持安靜”應該翻譯為“Keep Quiet”而不是“Keeping Silence”。再如國保單位龍夢石窟景區西山石窟翻譯為“Caves on the wast hill”,在此不僅僅出現基本的拼寫錯誤,還未將wast hill兩詞的首字母大寫,可以說類似的錯誤非常眾多。
三是語法使用錯誤。通過對豫晉陜旅游景點的語料的搜集整體,本文發現旅游景點中公示語翻譯錯誤中最顯著的就是語法使用錯誤,如名詞單復數、動詞冠詞使用不當,語義模糊等。如陜西省咸陽市“司馬莊秦陵”中部分英文介紹為“It is consisted of the tomb passage,the rooms for carts and horses,eastern palace,western palace,ambulatories and drainage ways”。較為明顯的可以看出“Consist”不能使用被動語態。再如,陜西乾縣乾陵的公示語“珍愛文物就是尊重歷史”被直接翻譯為“Treasured relics is respect history”,直接體現出語言維轉換過程中的不恰當,語法錯誤非常明顯,直接展現出譯者不扎實的語言功底,正確的譯文應該為“To Treasure Relics is to Respect History”。
景點英文翻譯是跨文化活動,直接擔負著信息傳遞、文化傳播等功能。只有將翻譯與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才能夠準確無誤的傳遞信息。根據生態翻譯學“適者生存”的基本原則,越是符合目的語的文化表達方式,越能夠符合讀者的交際需求,也就越能夠長久的存在。
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主要是指翻譯者在翻譯景點過程中需要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能夠最大限度的考慮到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避免譯語文化對原語文化的誤解?!胺g者在進行語言翻譯過程中,需要時刻關注到語言文化系統所承載的內涵”。因此,翻譯者急需要考慮到譯語文化的因素,也需要更好的展現出原語文化的內涵。如山西省運城市人民公園,在景區公示語中直接翻譯為“YUNCHENG PERPLE PARK”,但“人民公園”顯然是中國特色社會表達,給人以生硬之感。筆者認為如果換種翻譯,或許能夠避免這種情況,如“YunCheng People’s Park”,利用語義層面的“所屬的”的概念,能夠在文化上更加突出民眾的共享的公園。當然,或許“YunCheng Public Park”或者“YunCheng Urban Park”的翻譯更能夠為外人所理解,不過這種翻譯可能就無法展現出“人民”的特色。
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主要是指“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漢語思維方式、表達習慣與英語存在巨大的差異性,翻譯者翻譯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中文的上臺環境。一旦詞匯無法完全對應英語,就應該慎重選擇詞匯。如河南省某公園內將“注意落水、請勿游泳”直接翻譯為“Carefully drowning.Do not swim”,中文語義較為清晰,但英語翻譯就較為生硬,且字面語言直接理解為“小心的淹死,不要游泳”,直接鬧成笑話。本文認為如果景區想要直接表達警示語言,可以直接翻譯為“Danger!Deep Water!No Swimming”或者直接用“Danger!”來表示,簡明扼要一目了然,能夠讓外國游客清晰明確的獲取信息。
交際維適應性選擇轉換主要是指“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注重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轉換”。景區英文翻譯的交際目的非常顯著,就是想要達到交流、告知、宣傳和呼吁的目的,翻譯者在實現語言信息轉換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到文化內涵的傳播與交易意圖的實現。如豫晉陜部分景區在翻譯“無障礙衛生間”時直接簡寫,利用“Disabled”來表達意圖,在英語語境中卻帶有強烈的歧視色彩,無法展現出城市的包容與友好,本文則認為“Barrier-free Restroom”或許更能夠友好準確的傳達交際意圖。
可以說,如何迎合中國國際旅游發展的需求,解決景點翻譯中存在中西方文化沖突問題,讓東西方文化在不同歷史背景、社會結構下更加融洽的結合已經成為國內旅游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在此背景下,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翻譯模式顯然為景點英文翻譯提供較為新型的研究視角,對促進中國國際旅游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
注釋
:①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
②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23.
③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
④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