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園 胡志仙 周 伶/贛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贛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又稱江南宋城,有很多宋代古跡,如宋代城墻、浮橋、郁孤臺、八境臺、廟宇、古塔、書院等。宋代古城墻是江南最長的古城墻,保存完好,獨一無二。古宋城各方面保護得較好,大街小巷、城墻城樓城門、地下排水系統如今還在發揮作用。古浮橋是難得一見的奇觀,沿用至今,除老城區貢江上的古浮橋,在贛州新城和近郊三江鄉還有兩座。福壽溝舉世聞名,被國內外媒體專門報道過。如此珍貴的古跡應讓全世界知曉,而語言正是讓古老文化走出去的橋梁,目前重要的旅游古跡上也有相應的英文解說。
在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順暢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達成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包容,促進“文化走出去”,讓世界人民了解我國優秀的古老文化,旅游翻譯需求隨之增加。贛州是江西的“南大門”,歷史上是周邊四省運河通達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物流集散地,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連接要道。而今又是新一帶一路的重要口岸,贛州市人民政府在2018年4月13日印發的《贛州市對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2018年工作要點》中提到:“加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目標市場旅游宣傳推廣力度,推進江南宋城全域旅游景區、紅色文化創意產業園等116個重點旅游項目建設,組織參與國際性旅游推介活動,吸引‘一帶一路’區域旅游客源。”新形勢對旅游翻譯的實踐和研究都提出了新需求。古跡這類旅游景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要推廣贛州地區旅游產業,實現文化走出去,勢必需要語言鋪路,翻譯這座橋梁尤為重要。
中國著名的旅游城市北京和西安等城市,因擁有豐富的古代文明和遺跡而聞名全球,全年有大量的外國游客。在這種背景下,旅游翻譯也集中在這些主要的旅游城市。這些城市古時大多是古都,現代是重要城市,經濟發達、外語教育發達,各方外語人才在旅游方面也做出了多年的努力,貢獻了大量翻譯書籍及文獻資料,就翻譯實踐也做了深刻的研究,就語種而言,主要是英文翻譯,也有少量法文和其他語種翻譯。從成文著作上看,英文地域旅游翻譯類書籍較多,代表性的有顧雪梁編制的浙江景點文化雙語教程,2016年10月出版;陳洪富編譯的福建省主要旅游景區景點英語導游詞,2014年6月出版;而其他通用語種,如法文的書籍很少,代表有孟寬讓,黃傳根,雷秀琴主編的西安旅游必備法漢對照,2006年10月出版,其他語種難以得見。無論是旅游翻譯文本、期刊還是出版書籍,出版年份較新,說明這方面的翻譯和研究已呈現新的增長趨勢,而非省會城市的英文旅游文本偏少,其他小語種極少。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地不斷推進,尤其是對各種語種的文本翻譯需求會不斷增加。
該類實踐和研究主要是由贛州本地高校教研人員進行的,主要是對贛州紅色、綠色旅游景點解說牌和公示牌英文翻譯進行翻譯質量的研究,對古色旅游景點的翻譯實踐和研究較少。研究主要是從功能翻譯理論、生態翻譯理論、歸化異化翻譯策略的角度探討翻譯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改善對策,這類文章也只有寥寥數篇,更別說其他旅游景點,比如宋城旅游古跡的翻譯和研究。在其他語種方面,目前還沒有景點介紹和公示牌及其他旅游文本的翻譯,自然也幾乎沒有翻譯研究。而我們知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目前已超過53種,還將繼續攀升。贛州要走出去,文化這一軟實力有待加強,而不僅限于英文的其他語種旅游翻譯是途徑之一。
近年來,贛州經濟飛速發展,尤其是“一帶一路”契機下,贛州成為重要內陸口岸,與國外交往日益頻繁。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把本土優秀的旅游資源傳播出去需要外語翻譯。然而不論英語還是其它語種,我們在推介贛州時卻少有成文的資料。盡管在重要景點解說牌上有英文翻譯。但在其他通用語種如法文、西班牙文和非通用語種如中亞、西亞、東非等國語言種的景點翻譯方面幾乎為零。近幾年,其他城市英文的導游詞或景點英漢雙語書籍開始出現增長趨勢。贛州地區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也應進行多種語種翻譯,填補這一交際空白,使贛州更為國際化,同時對于本土翻譯實踐也能提供翻譯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