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陽/北京聯合大學
育兒和養老是當今備受社會關注的兩個話題。上世紀80年代,兒童發展關鍵期等西方教育理論和價值觀在我國大陸地區迅速傳播,至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成為多數生活在大城市的家長們的育兒理念,全社會對育兒的關注可謂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幾乎同一時期,對養老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廣泛、全面,各種養老機構應運而生。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成為從農村到城市,人們不得不擔憂的社會問題?!梆B兒防老”、“父母在,不遠行”這些老話,在育兒越來越受重視的當今社會已漸漸被淡忘。人們或忙著掙錢,或忙著充電,讀完本科,讀碩士,讀完碩士,讀博士,等到30而立之年,甚至更晚,才肩負起生兒育女、孝順父母的職責。而這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加上立業的壓力,讓很多人真心難以兼顧,于是在孩子和父母之間,他們選擇了孩子。
做出這樣的選擇不能排除社會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社會的各種思想傳入我國大陸,獨立、自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受到社會的追捧,子女與父母、學生與老師、甚至是下屬與上司之間,沖突頻發。為實現自我價值,追求經濟和人格獨立的年青人開始選擇離開父母,他們中多數人都接受了父母無私的幫助。正是這些善良的父母現在正面臨著或即將面臨養老的諸多問題。人們開始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丶铱纯础睆纳鲜兰o的流行歌曲慢慢變成思念兒女的老人們埋藏在心中的奢望。
西方的教育觀和價值觀自成體系,歷史悠久。在育兒方面,西方的孩子很小就要學習自己做很多事情:自己睡覺,自己吃飯,自己玩耍、自己學習,自己選擇最想要的圣誕禮物,并且還要學習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便是聽起來十分可笑的想法,家長也會尊重孩子,耐心傾聽,應該說西方人早已將獨立、自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傳播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每個角落。
在中國大陸,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生活在大城市的多數孩子們被各種補習班所包圍。家長們,特別是隔輩的老人們,或出于愛子心切、望子成龍的傳統思想,或出于鼓勵孩子實現自己當年由于經濟等各種原因未能實現的夢想,盡其所能,甚至傾其所有,給孩子創造盡可能優越的物質條件,并隨時陪伴在他們的左右。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一代青年向往自由,卻不懂獨立、自主意味著要自己承擔后果的道理,他們中很多人患上選擇恐懼癥,有的甚至選擇逃避責任。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家長付出的越多,孩子成才的幾率真的就越高嗎?
家長的傾心付出很多時候讓他們與子女間很難真正地建立起“平等”的關系。在西方,18歲意味著成年,多數人會選擇離開家,不再伸手向父母要零用錢,而65歲以上的老人仍然靠自己掙錢養活自己是再普遍不過的事情,可以說西方人在享受“自由、平等”的同時,也承擔著“獨立、自主”必須要面對的責任。在中國,當年青人勇敢地去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仍然不排斥家長們的資助。無論是出于何種理由,這種經濟上的不平等很容易導致人格上的不平等,長輩們的付出越是無私,晚輩所承擔的心理壓力也就越大,這就是傳說中“愛”的負擔。
當我國傳統“孝”文化遭遇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可謂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儒家“孝”文化的部分精髓,如孔子強調的“孝”的基礎是“敬”和“愛”,在經歷了幾代封建王朝后,已經被不可理喻的“愚孝”所掩蓋,封建“孝道”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手腳,物極必反,加上社會的轉型和高速發展,父母的閱歷和經驗,子女聽不進,本在情理之中,而此時,西方價值觀大量涌入,雖然同樣擁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但由于缺乏正確的解讀,很多差異性內容被誤解,至今還在對我國的育兒理念和“孝”文化的傳承產生不良影響。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是東西方人都懂的道理。當西方人面對子女教育和養老困境時,他們選擇平等和相互尊重,這與他們“要開心地活在當下,不要被痛苦的過去或未來所羈絆”的一貫主張相一致。面對時代的變遷,從家長到教師到單位的領導,都不能再簡單地把教育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受到西方‘錯誤’價值觀的引導”,而應該反思一下,我們對西方價值觀到底了解多少?我們對“錯誤”價值觀的傳播負有什么樣的責任?我們為孩子和老人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他們需要的?我們有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他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從育兒到養老,看似遙遠的兩件事,實則密切相關。如上所述,今天的家長如何權衡育兒和養老問題,不僅關乎家庭和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更關系到我國傳統“孝”文化的傳承。老齡化社會不需要愚孝,中國的老年人要慢慢地開始學習“獨立”,而對于忙于事業和育兒的家長來說,其中包括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們,敬老、愛老不應僅僅停留在給孩子讀一讀古人崇“孝”的故事,或者幫孩子完成學習做家務、給父母洗腳等課后作業。絕大多數人都會面臨養老的問題,加強對西方價值觀的研究,讓國人正確認識中西價值觀的優與劣,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傳承“孝”文化,傳遞“孝”的美德,應從成人、從教育工作者做起。
[1]嚴仲連.中國學前教育的殖民與后殖民[J].學前教育研究,2009(4).
[2]陳賽權.中國養老模式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