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華/無錫科技職業學院
2016年8月3日,住建部發布《關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各省市推薦上報2016年特色小鎮工作的各項細節,特色小鎮推薦上報工作進入實質性開展階段。此外,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出的《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到2020年爭取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約占全國建制鎮5%。特色小鎮要求環境美麗宜居,產業豐富,集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等多種業態為一體,投資規模巨大,未來發展前景將極具想象空間。2017年3月1日,江蘇省在南京召開了“彰顯產業特色,創新發展2017江蘇特色小鎮研討會”會議指出通過3-5年努力,江蘇將分批培育創建100個左右產業特色鮮明的特色小鎮。由此,在國家大政策的引領下,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探索開發特色小鎮的新方向。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分的特指概念,也不是產業園區的概念,而是產業發展載體,是一個明確產業定位和旅游功能項目組合的概念。浙江作為特色小鎮的先行先試地區,從政策設計到規劃,建設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體系,也已在全省推進,在全國推廣。江蘇先后建成了一批省示范特色小鎮,如南京未來網絡小鎮、高淳國瓷小鎮、沙集電商小鎮、海門足球小鎮、丹陽眼鏡風尚小鎮等。在國外,也有一批特色小鎮,如:美國硅谷科技小鎮、格林尼治基金小鎮、卡梅爾童話小鎮;法國依云文旅小鎮、科爾馬木屋小鎮;德國梅爾斯堡葡萄酒小鎮、蒙紹科技小鎮等。
無錫素有“魚米之鄉”,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有著獨特的一面。無錫民營經濟發達,海瀾集團、紅豆集團等都是全國民營經濟中的百強企業。一些鄉鎮不僅人文底蘊深厚,資源更是出眾。目前正在打造一個“生產、生活、生態”高度融合的物聯網小鎮總體布局精彩呈現鴻山物聯網小鎮;一個以數字電影產業為支撐,結合山水資源、歷史資源、文化資源、教育資源等,以影視為主題的太湖影視特色小鎮;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毛紡服裝設計、營銷、物流、研發和生產中心的紡織服裝特色的新橋小鎮等。濃厚的歷史人文更是無錫建設特色小鎮的又一亮點,以吳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也早已融入無錫文化的核心。
梅村古名梅里,早在三千二百多年多年前,西周周太子長子泰伯,為達成父王想立三太子季歷的愿望,偕二弟仲雍托辭采藥,夜奔江南,扎根梅里。從此將中原文化傳播到荊蠻之地,勾吳之國,由此發端;大江南北、太湖之濱都受泰伯謙讓開拓的精神的導化,逐漸成為衣冠禮樂之邦。如今,泰伯廟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地,是無錫市旅游十八景之一。每年正月初九,各地吳氏宗親,至德后裔,紛紛來到“江南第一古鎮”,以各種形式歸宗祭祖,已形成了聞名于世的泰伯廟會。
梅里文化小鎮依托梅村現有的生態格局和人文底蘊,重點規劃梅里古鎮、江南田園區、伯讀河沿岸三個區域,塑造形成“一區一核一帶”規劃布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圍繞建設思路,與協鑫集團,路勁集團,共同建設宜居、宜商、宜業、宜游“產城融合”的梅里文化小鎮。但在建設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在小鎮的建設和發展中,政府也投了了不少,聯合企業一同,打造特色小鎮,塑造形成了”一區一核一帶“規劃布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但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1、歷史人文宣傳力度不夠
梅村注意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小阿姨酒釀”,“二胡藝術”等都體現了吳地人民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目前,梅村共有國家級“非遺”1個,省級“非遺”項目一個,市級“非遺”4個,非遺傳承人,省級1位,市級3位。政府在非物質文化的宣傳上,力度還不夠。“小阿姨酒釀”以“酒曲復試發酵法”而贏得當地人民的好評,但在無錫,知道甚少。網絡上的幾篇報道,不足以把這樣傳統的工藝發揚光大。《二泉映月》遠近聞名,而彈這首曲子的樂器,卻也顯有人知來自梅里古鎮。
2、小鎮建設缺少吳文化個性特色
梅里古鎮有著三千多年沉淀下來的吳文化基礎,但鎮上的建設中缺少具有鮮明吳文化特色的建筑。古鎮的主要建筑是泰伯廟,泰伯廟周邊的建筑沒有深究當時歷史文化,只是建成類似于古鎮建筑,缺少吳文化元素。類似的古鎮建筑,如無錫的蕩口古鎮、蘇州的周莊古鎮等,這類似的古鎮已有很多,梅里古鎮應有別于這些古鎮。如何在古鎮的建設中,加入吳文化元素是梅里古鎮建設的方向。
3、文化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
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追求經濟效益固然重要,但文化建設也得緊跟其上。社區活動、圖書館、文化站等文化場所也已向大眾開放,但在社區活動中,主要還是以棋牌類為主,缺少精神層次的追求;圖書館藏書的質量和數量上還有待提高,數字資源匱乏;文化站、電影院的功能還未全方位的開發。傳統文化的設施及文化活動形式,無法滿足廣大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為了更好的營造文化氛圍,打造吳文化特色的文化小鎮,進一步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打造文化生態,也為了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提出以下幾點合理化建議。
1、政府加大文化的宣傳和傳播
政府在小鎮建設的規劃和建設方面,多次征求專家建議,同企業一起制定規劃目標。在資金規劃上,也投入大量的經費。但在文化宣傳和傳播上,可以繼續加強。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并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把吳文化特色的文化發揚光大,體現幾千年吳地文化的精神。只有走出傳統特色文化小鎮的模式,建設具有吳文化特色的梅里小鎮,梅里古都小鎮的建設和發展才更有意義。在建設特色小鎮的同時,吳文化特色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2、開拓以吳文化為基礎的商業模式
開發特色小鎮,提高當地的經濟,這點毋庸置疑。吳文化特色的小鎮建設,可以、將衣、食、住、行、購物這些功能集于一體,建成以吳文化為主題賓館群,類似于無錫拈花灣的禪意酒店群。將吳文化的各種元素融入到這些功能中,如吳氏姓氏起源,關于吳的典故等。商業的主題始終應該以吳文化為中心,呈現吳地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等。同時,在商業街區展出吳文化的歷史、人文等,讓更多的游客通過休閑、娛樂的方式了解吳文化,從而加深對梅里文化小鎮的印象。
3、挖掘保護現有的文化資源
每年農歷初九是無錫的第一場廟會,也是江南地區較有影響力的廟會之一——“泰伯廟會”,梅里小鎮將這一傳統保留的完好無缺,開場的民俗巡游對,舞龍隊、高蹺隊、花籃隊、花轎隊、船蚌隊等十幾只,迎來了梅里群眾及參加者的好評。但是,除了每年的廟會,還有很多傳統的文化在消失,如江南土著文化等。梅里的美食,“蔡阿水羊肉”、“小阿姨酒釀”也是多年來當地推崇的美食之一。如何將這些美食與文化融合到一起?如何將傳統快失傳的工藝保護起來,也是小鎮建設中思考的問題。
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上,強調文化是特色小鎮的核心。梅里小鎮,自三千年以來一直是吳地文化,在小鎮的建設和規劃中,應始終堅持以吳文化為中心的特色小鎮建設,融江南田園與現代都市一體,古老的文化記憶與未來科技一體,旨在把梅里文化小鎮打造為傳統文化傳承體驗地,民族文化創新創造地,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示范地。也只有將吳文化融入到梅里文化小鎮的建設中,才能真正做到梅里文化的特色。
[1]江蘇省政府.關于培育創建江蘇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Z].蘇政發〔2016〕176號.
[2]喬海燕.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嘉興旅游特色小鎮建設[J].城市學刊 ,2016,37(3):13~16.
[3]閔學勤.精準治理視角下的特色小鎮及其創建路徑[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7(5):55~60.
[4]吳奶金,謝曉維,陳曄,等.福建省特色小鎮建設的路徑選擇[J].臺灣農業探索,2017(1):43~47.
[5]沈琪芳.特色小鎮培育與建設的問題及對策——以湖州為例[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6,16(3):27~28.
[6]百 度 百 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2%85%E6%9D%91%E9%95%87/1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