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珍紅/中共興寧市委黨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我們現在講的文化自信就是: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大理論創新亮點,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此,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精辟地論述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就是“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系統闡述了文化自信的依據和內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偉大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發展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結合當代中國現實和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談意識形態工作提到“一項極端重要”、“兩個鞏固”、“三個事關”: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立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是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重大舉措。必須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切實抓好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
意識形態工作本質上是政治工作,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增強“四個意識”,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意識形態問題往往比較復雜,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無論是分析研判還是應對處理,要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既不能把小事說大、也不能把大事說小,處理什么問題,都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大局出發,都要有利于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有利于促進改革發展穩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期,改革發展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環境。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要加強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理論發展要跟上實踐發展的步伐,做到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黨根據實際變化要求,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創新理論,開創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它們是一脈相承的,都根植于中國大地,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與發展。新時代,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又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的優秀成果。
推進黨員干部意識形態教育,加強理論武裝,是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加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力度,尤其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力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教育人民,要引導人們深刻領會這一思想的時代背景、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歷史地位,深刻領會蘊含其中的堅定信仰信念、鮮明人民立場、強烈歷史擔當、求真務實作風、勇于創新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表達,是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內容,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文化最深層的要素,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引領和主導。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國民教育之魂,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使之融入教育教學、校風學風,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文明創建的根本任務,體現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各個方面。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用鮮明的底色、精彩的故事、生動的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否定和反對的,潛移默化地增進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踐行自覺。
培養什么樣人的問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根本問題。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具備有自信、尊道德、講奉獻、重實干、求進取五方面的素質。有自信,作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應該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做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堅定“四個自信”,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充滿信心;尊道德,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講奉獻,就是要主動擔當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在服務社會、貢獻國家中實現自身價值;重實干,實干興邦,要堅持知行合一,求實務實,腳踏實地干事創業,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求進取,要勤于學習、勇于開拓創新,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姿態,以實踐創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必須全民共同參與、共同行動,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
黨員干部是社會群體中的先進分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領導干部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毫不放松加強黨性教育,弘揚公道正派、忠誠老實、為民服務、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做出表率,以實際行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用高尚人格影響人民群眾、帶動人民群眾。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家庭做起,深入開展文明家庭創建,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形成崇德向善、相親相愛、愛國愛家、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孩子是民族的未來,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影響著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所以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工程,要堅持從娃娃抓起,教育引導孩子們樹立遠大志向、培育美好心靈,勤學修德、明辨篤實。
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比如重民本、崇仁愛、守誠信、求大同、講辯證等思想,再比如見孝老愛親、義勇為、敬業樂群、自強不息、扶正揚善、扶危濟困等傳統美德,這些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以增強生命力、感召力和影響力。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國家的繁榮強盛,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思想道德水平。黨的十九大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出重大部署,強調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這為新時代推進思想道德建設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標任務,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切實貫徹落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這方面,習總書記一直都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2017年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全國道德模范代表時,給兩位道德模范讓座的舉動,引起全國上下強烈反響。這一“讓”,是言傳,是身教,令人難忘、令人敬仰。
社會主義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與時俱進的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文藝創造,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但是在現實中有不少文藝表演不僅沒有高的品位,還不尊重歷史,惡搞經典作品,以另類的改變博得觀眾廉價的笑聲。類似這些惡搞經典、不尊重歷史的低俗作品和另類表演,應該受到痛批、指責,其組織者和領導者也應該好好反省。文藝創造者更要引以為戒,應創作更多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大眾需求的文藝作品。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我們要高舉中共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定“四個自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讓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
[2]聞言.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N].人民日報,2017-10-16(07).
[3]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新時代面對面[C].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8:11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