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燃中/西藏民族大學
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中,“形形色色”是對我們外界環境的描述。我們創造文字來反應這個世界的特征,和其他詞匯一樣,色彩詞是對物質世界的實際反饋。關于色彩詞,這里引用譚曉平的話:“色彩詞是人們用語言符號的形式將這種感受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是保證客觀色彩可以以語言形式參與人類信息交流的一種工具。它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不僅代表著某種事物特定的顏色,而且傳達著色彩帶給我們的主觀感受及特定的文化信息,具有歷史傳承性?!?/p>
色彩詞的產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它附著于具體的有顏色的實物來表達。色彩是一個缺乏形狀的事物,人們最初對它的感知只能依附于具體的事物。漢族先民們最初用象形法進行造字,是從具體有形的實物出發,而對顏色這種看得見卻難以表述的特性進行命名時,就不得已去借助具體可感的事物去描繪并給以命名。
由于顏色借助于實物這一屬性,最初的色彩詞會局限于社會的發展程度。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自能從自然界中提取色素,最初只能提取較為常見和樸素的顏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從自然界中所習得的事物越多,掌握的色彩就越豐富。
第二個階段是顏色從實物名詞中脫離出來聚合成類,成為詞匯中的一類——色彩詞。個體從屬于一般的發展規則,它的發展過程與詞匯具有一致性,即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色彩詞從一般事物中有顏色屬性的名稱轉化而來,最終聚合成一類。一些原本有色彩意義的事物不復存在,而那些依附于事物的具有色彩意義的名詞就演變為色彩詞。
在春秋戰國時代,古人將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的兩種。正色是最為基礎的顏色,在受制于古代當時的制作工藝的下,正色較為容易提取,間色得于各種正色相互搭配中。色彩源于自然,對五色的崇敬體現了先民們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白、青、黃、黑、赤在古代是五個正色,因此形成了五色之說。五色說與中國傳統的五行說相對應,金、木、水、火、土分別代表五個正色白、青、黃、黑、赤。根據五行說,正色是事物相生、相互促進的結果,間色是事物相克、互相沖突排斥的結果,因此,正色與間色就產生了貴賤、尊卑、高下的相互對立的文化意義。下面著重分析五個正色的文化內涵。
自古至今,紅色是中國文化中最受崇尚的顏色,象征吉祥和喜慶。紅色詞經常用來表達熱烈而真摯的感情,古代詩歌中對紅色的熱愛早已出現,如《詩經》篇《鄭風·出其東門》中:“編衣如惠,聊可與奴?!痹诠糯?,貴族穿紅色衣服用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體現尊卑,因而紅色逐漸成為統治者“分貴賤、別等成”的重要工具。紅色作為視覺上較為鮮艷的顏色,也經常用于驅邪、避禍與求福。祭祀時用帶有紅色鮮血的牛羊肉來祭天,用紅色的布包裹著錢來守“歲”,寺廟中的雕塑都以紅牡丹和龍作背景等,都利用紅色的視覺沖擊來彰顯其正統地位。紅色延續到今天,其依舊處于正色地位。
春節掛紅燈籠、貼紅對聯、紅福字;中央下發重要文件等被稱為“紅頭文件”等。
白色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色彩,既有褒義也有貶義。白色是一種不帶彩的顏色,也因此會給人以潔凈之感。也因其干凈純潔的意蘊而多比喻女子皮膚白皙潤澤和心靈的和善高潔。從心理上白色會令人聯想到純潔、飄逸,因而“白”就蘊含了高尚的品質。魏晉文學盛行的時代,文人雅士追求竹林氣節,偏愛白色布衣來彰顯無欲無求的生活狀態。然而,白色由于其顏色的純凈度而缺乏生機活力,且喪事常用白色,就寓意了哀喪和不詳,象征死亡和兇兆。古代社會,白色多用于平民穿戴,而被賦予了貧賤、卑微的低級意識。白色在戲曲中用來指奸臣,比如“唱白臉”“白眼狼”等。
在古代,青色一般是指綠中泛藍或藍里透綠的顏色。延續至今,我國文化中綠色仍象征妻子的不忠,如“綠帽子”等。然而在現代社會,綠色多代表生機勃勃的生命力,是環保和無公害的象征。政府借用綠色來倡導健康的生態文化,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堅持可持續發展;用“綠色”來命名事物,比如“綠色食品”等。
黃色在古代是高貴的顏色,象征皇權,“黃袍加身”以天子黃袍加載衣服上的顏色作為劃分等級的手段。從統一的封建社會開始,黃色成為封建皇室的專用色彩,平民不能擅用黃色。隨之,顏色成為統治階級意志的表達,成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工具,黃色就意味著尊貴?!包S歷”、“黃道吉日”等詞表達出封建社會的對神靈的信仰,黃色因此是神靈的象征。另外,漢語中表示人幼稚無知會用“黃”,比如“黃毛丫頭”等。發展到現在,黃色吸取西方文化中黃色的涵義,多用來表示色情、淫穢等內容。
黑色在古代社會和紅色一樣,代表端莊大方,沉靜高貴,是尊貴的顏色。黑色在戲曲中表達為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形象,例如京劇中張飛、李逵等人的臉譜。在現代社會中,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舉辦大型哀悼會時多用黑色。
色彩詞同一般詞匯一樣,記載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也沉淀著一定歷史階段中人們對自然的感悟和心境的表達。在日常生活中,對某一顏色的特定使用環境和背景會與鮮活的感性經驗相聯系,因此顏色會逐漸奠定特定的文化內涵。對于顏色詞的研究,應當結合不斷更新換代的時代背景而去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內涵。
[1]譚曉平 .《詩經》中的“黃”[J].三峽大學學報,2009(S1).
[2]劉云泉.語言的色彩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