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萍/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社會各大領域帶來了變革和機遇,云數據得到重視和廣泛運用,出現了“大數據熱”。大數據的運用會給當前的教育模式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教育的角色會產生什么樣的變革呢?大學英語教育作為當前高等教育的一大主要模塊,一直改革呼聲甚高,收效甚微。在當前新形勢下,重新審視大學英語教育理念,從哲學的根上尋找突破點,力爭尋求契合于新形勢下中國特色文化的、有機的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和實踐方法應是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的主要任務。
“有機外語教育”可定義為以懷特海教育哲學觀為理論依據,把生態主義引入后現代外語教育中,保留現代外語教育中有些積極的東西,超越其機械性、碎片性及無根性等特點,建構一個所有外語學習者共同福祉都得到重視和關心的后現代外語教育模式。
“有機教育”的概念可追溯到懷特海教育哲學觀中對于教育的論述,懷特海出身教育世家,對于教育的論述主要集中體現在其《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懷特海過程哲學區別于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論述,不同于黑格爾關于世界是發展變化的辯證法思想,也有別于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思想體系。過程哲學從本體論上認為,過程即是存在,反之亦然,整個宇宙是由各種事體、多種物質實體相互聯系、相互包含而形成的有機系統。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不是物質或物質實體,而是由性質和關系所構成的有機體(Organism)。(引自錢冠連2016年西方哲學夏日書院講稿第五頁)
大數據最大的特色和優點在于它儲存和提供了宏大數量的過程性、個性化的數據。這些數據在什么情況下產生,背景是什么,是非常容易理解而且是非常真實的,是沒有經過衰減的信號。大數據近些年突然在各大領域得到重視和廣泛運用,變得熱門起來,出現了大數據“熱”,這就是因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為大數據的記錄、生成提供了基礎。
在教育領域,大數據受到極大青睞,在很多方面普遍運用起來,例如成績的記錄、建立學生電子檔案、招生、就業等領域。大數據時代對現代教育模式帶來了機會和挑戰。互聯網教育與學校教育將逐漸分離,這就要求學校教育找到適合的教育新模式,這就出現了當下最為時尚的翻轉課堂,它為學校教育提供了一種互聯網教育與學校教育共存的新模式。在翻轉課堂新模式下,講授變少,互動變動,課堂變少,試驗變多,要求更多的個性化的服務與更靈活的學制,學校在大數據的新形式下將得到新生的機會。
在信息化時代,教育模式面臨巨大的變革,學校的角色將會有所轉變,重點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對于人的教育,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主要是課堂學習,網絡學習越來越成為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而課堂成為交流學習成果、答疑解惑的場所,且線上學習還能做到個性化教學。信息技術要求新時代的教師解放思想,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介紹重復勞動力,將重心轉移到對人的真正教育上來,實現教師的核心功能,這就解放了一些具有創新精神的老師,使他們拋棄了大量重復的勞動而將精力集中在了教師的核心功能。
在大數據“熱”的大背景下,教育重點從知識的傳輸轉向對人的教育,這與懷特海式有機教育不謀而合。隨著外語大環境及國家政策的不斷調整,大學英語的改革呈現了新的樣式和需求,在下一步改革應走向何方的問題上不僅急需宏觀理論上的觀照,也呼喚緊跟時代步伐的改革舉措。
“有機教育”區別于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教育生態學的教育理念,是以懷特海為先驅的后現代教育家們針對第一次啟蒙的“機械教育”所提出。它把教育看作是一個有機的過程,看作一個生命鮮活展開的歷程。20世紀末,以懷特海“過程哲學”為基礎的“建設性后現代”提出將第一次啟蒙的成績與后現代主義整合起來,召喚“第二次啟蒙”的到來。第二次啟蒙的“有機整體”觀念與中國儒家中的“和諧”觀念一脈相承。中國社會有可能會比較容易進入“建設性的后現代社會”。(湯一介,2014)正如柯布所說:“中國傳統思想對建設性后現代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據此,第二次啟蒙的召喚和到來是中國社會走進建設性后現代的一次重大契機。
第二次啟蒙的到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一次重大契機。大學外語教育作為中國教育的主要模塊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有30多年的歷史,是一個復雜、宏大的系統工程, 其與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文化、等多方面關系密切。發展至今,外語教學已存在理論研究滯后、教學效果不明顯等諸多問題,改革的呼聲一直很高,但成效卻甚小。
不論是何種情況的外語教育問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中國教育哲學的問題,對于外語教育而言,是外語教學哲學梳理不透所導致。大學英語教學作為中國外語教育的一個縮影,更具代表性。從建設性后現代哲學視角出發,從“有機教育”的角度探究大學英語教育哲學問題并提出可借鑒的探索性改革實踐,也可作為中國外語教育問題的價值性參考。
第一,解構。從過程思維及建設性后現代的視角出發,梳理和反思當前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的內在局限,闡釋其缺陷所在。一些學者從哲學層面對于當前教育問題有學者做出了一些闡釋,但未見任何關于大學英語有機教學方面的研究。據此,可嘗試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大學外語教學點作為考察對象,從外語應試教育、模塊式教學、中西文化側重點等諸多方面進行調查,并對結果進行分析,最終梳理出現今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內在特點和缺陷,探討適合中國大學特色的有機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第二,建設。“解構”之目的在于“建設”,基于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解構,提出一種立足于本土特色契合于本土文化的有機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試圖提出打破學科壁壘的、整合的、有根的、和諧的、愉悅的、審美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乘第二次啟蒙的東風,從一種有別于主流思維的觀照世界的新視野即過程有機思維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視角出發,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內在局限進行梳理和反思,嘗試性提出契合于中國特色文化的、有機的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和實踐方法。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當前的教育模式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教育的重點從傳輸知識轉變為了對人的教育。大學英語教育有機化的提出順應當前大數據背景下學校角色的轉變,提出打破學科壁壘的、整合的、有根的、和諧的、愉悅的、審美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尋求契合于中國特色文化的、有機的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和實踐方法是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的主要任務。
[1]A.N.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
[2]A.N.懷特海.教育與科學 理性的功能[M].黃銘,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
[3]霍桂恒.一只正在蛻皮的蟬——作為西方哲學當前生長點之一的懷特海過程哲學[J].哲學研究,2003(4).
[4]Patrick Slattery.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M].New York:Garland,1995.
[5]曲躍厚,王治河.走向一種后現代教育哲學——懷特海的過程教育哲學[J].哲學研究,2004(5).
[6]譚業升.中國外語教育問題的癥結與出路——記“第三屆中國外語戰略與外語教學改革高層論壇”[J].外國語 ,2015,38(1):108~112.
[7]湯一介.矚望新軸心時代——在新世紀的哲學思考[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8]王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82~89.
[9]王寅.國際化視野下的語言教育[J].外國語文,2017(1):140~145.
[10]楊敏.外語教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本土化外語教學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 ,2010(1):3~6.
[11]王治河.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6.
[12]王治河,樊美荺.第二次啟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3]王治河.第二次啟蒙對語哲研究及外語教學的啟迪[J].外國語文 ,2017(1):14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