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航華/西京學院外國語學院
葉芝的創作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即以詩集《蘆葦中的風》為代表的早期詩歌創作;第二階段作品多以抒發愛國情懷和表達對戀人毛德·岡的愛為主,以《戀人述說他心中的玫瑰》等詩歌為代表;在詩人創作的后期,由于詩人接觸到了通靈學說和超自然冥想的方法,其作品多以死亡和愛情為題,以表達某種明確的情感和對現實的思考。本篇主要以詩人中期代表作《戀人述說他心中的玫瑰》中的玫瑰意象為切入點,分析詩人在這一階段的所思、所感、所悟。
美國比較文學奠基者勒克、沃倫(René Wellek & Austin Warren)在其作品《文學理論》一書中將隱喻、意象、象征這三組概念做了重點剖析,即:“一個意象可以被轉換成隱喻一次,但如果它作為呈現或再現不斷重復,那么它就變成了一個象征,甚至是一個象征系統的一部分。且作為背景的意象很容易具有象征性甚至會變成氣氛、情調,進而被看作是對人物的轉喻性或隱喻性表現。”
作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葉芝常用各種具有鮮明代表性的自然意象來抒發內心情感,從早期的“樹林”和“玫瑰”到后來的“天鵝”、“拜占庭”和“塔”等意象,葉芝的作品均展現出了托物言志、深刻雋永這一層次的美感。因此,優秀的象征主義文學作品與鮮明的意象是分不開的,由此意象便具有象征性而象征也同樣離不開意象。
美國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和約翰遜(Lakoff &Johnson)提出:“隱喻廣泛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在語言中而且也在思維和行動中。”其次,在韋勒克、沃倫看來,意象、隱喻、象征這三組概念在現代詩歌中是相互關聯的,具體來說,在現代詩歌中,一般的過程是意象變隱喻,隱喻再變成象征。由此便可推斷出意象是隱喻的主要來源也是其重要的表現形式。
隱喻和象征這兩組概念極其相似(當然存在著差異)。前者以本體和喻體形式存在,后者以本體和象征體兩部分構成;其次,二者均需借助具有鮮明代表性的事物才能起到傳情達意的功效;最后,隱喻和象征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達到象征的作用。
在《戀人述說他心中的玫瑰》中,“玫瑰”一方面可以被理解為愛情的象征,即對心中“繆斯女神”愛爾蘭女演員、愛國志士、新芬黨創始人之一毛德·岡的愛慕和追求。另外一方面,因受到愛爾蘭民族自治運動以及艾茲拉龐德的影響,葉芝的創作更加趨于表達現實內容,因此“玫瑰”也可理解為對祖國愛爾蘭的熱愛,是民族標志。
詩 歌“The Lover tells of the Rose in his Нeart”《戀 人 述 說 他 心 中 的 玫瑰》是葉芝在創作生涯中期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一開篇,詩人先描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All things uncomely and broken, all things worn out and old,/The cry of a child by the roadway,/ the creak of a lumbering cart,/The heavy steрs of the рloughman,sрlashing the wintry mould,..這 里 的戰爭主要指愛爾蘭為擺脫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統治所進行的獨立戰爭。
此外,葉芝的“繆斯女神”毛德·岡雖出身富裕家庭,但卻對愛爾蘭苦難的農民懷有同情心里,也由于受到了愛爾蘭獨立運動主力的影響,毛德·岡便加入到了民族獨立運動中,為了追隨心愛人的腳步,葉芝也假如到了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中,通過文學創作給動蕩的局勢加上了文化秩序。For my dreams of your image that blossoms a rose in the deeрs of my heart因此這首詩中的玫瑰意象也可被當做是毛德·岡。
本篇基于韋勒克、沃倫對于意象、隱喻和象征三者在詩歌創作中相互聯系的觀點,以葉芝中期詩作《戀人述說他心中的玫瑰》中的“玫瑰”意象為例,淺析并論述了“玫瑰”意象的象征性和隱喻性的美學特征。在葉芝中期詩作中,玫瑰意象既象征著愛國情懷還象征著對毛德·岡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