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平/河北大學
大衛·休謨(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是18 世紀英國著名的經驗論哲學家,也是三大英國經驗主義者之一。休謨的出現及其理論的提出,在當時思想界和科學界引起了強烈轟動。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人性論》,是經驗主義者對人的情感、行為、道德等進行的深刻剖析。
一方面,休謨認為,一切事實都建立在原因和結果上的。人之所以得到某個信念,是以所聽到、所接受到或者說所經歷過的經歷和感受為基礎的。冬天冷的事實是建立在寒冷體驗的基礎上的。另一方面,休謨認為,所有這些因果關系的產生,不是根據理性,而是根據風俗習慣。“我的心靈超越了現在,進入將來,不是因為理性發現了觀念之間的聯系,而是因為習慣創造了這種聯系”,習慣將過去的事情和將來即將發生的事情聯系在一起,使人在沒有任何概念的情況下,通過觀察與兩個事件的聯系聯想起來,保留在觀念里邊。因此可以以經驗預見將來的動作。休謨還分析了因果性觀念形成的三個因素:接近、前后相續和必然聯系的觀念。將原因與結果兩者緊密聯結在一起的必然聯系的觀念是形成因果觀念關鍵性因素。在他看來,這種觀點必然來自于經驗,或者說是一種感覺印象或反省印象。必然性不是對象的性質,它只存在于心靈之中,是個人心靈和預見的寫照。被知覺到的事件固定不變的結合,形成了內心中知覺間的聯結,隨著聯結的有力化,形成了“下定決心”的觀念,從第一件事的知覺過渡到第二件事的思考,由此形成了兩個事件間所謂的必然聯系。我們感受到冰的冷,冰是我們的知覺,冷是基于冰所產生的思考,因而我們會獲得關于冰是冷的這一必然聯系,想到冰,相應的便會有冷的感受。
間接情感實質就是過渡性,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反省必須與其他知覺共同發生作用。《人性論》中提到:“心靈以同樣的方式,從一種情感或反省印象過渡到另一種情感或反省印象,過渡的基礎是感覺的相似性。”(頁283)當人受到贊揚時,內心便會相應產生愛、自豪、驕傲等感受,這就是過渡性的一個表現。其中,休謨最著名的便是驕傲與謙卑、愛與恨的分析。
休謨認為驕傲總是包含兩個特征:以自我為對象、本身是一種令人愉快的感覺。當我們通過努力獲得榮譽贊賞時,一種驕傲之情油然而生。驕傲的主體是“自己”,驕傲總是把心靈引向一個自我觀念的,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使我們產生出愉快的感覺,愉快感是驕傲的性質。假設是他人獲了獎或者努力并未有成果,我們都不會產生驕傲的感覺。
而驕傲和謙卑往往是放在一起形成對比的。兩者都是以自我為對象主體的,但不同的是謙卑本身給人一種痛感。是一種不舒服的情感體驗,比如看到一段討厭的視頻,發現是小時候的自己,內心引發了不快的同感。討厭的視頻與自己相關,這一原因引導視頻的發出者“我”的自我觀念轉向作為謙卑對象的“我”的自我觀念,產生出內心的痛感。因此,驕傲與謙卑的分析是相似的,是同一主體的快感與痛感的差異。
愛與恨有別于驕傲與謙卑,前者的對象總是別人,即不同于自我的他人。《人性論》中提到:“我們的愛和恨總是指向我們以外的某個可以感覺的存在者。我們會為自己的過失和愚蠢感到羞愧。但是,只有來自他人的傷害,才能使我們感到憤怒或憎恨。”(頁329-330)激發愛與恨的屬性很多,比如我愛我的寵物,是因為它外表可愛,內心忠誠。這些屬性特征伴隨著它們在我心中引發的愉悅感,引發一種以寵物為對象的快感,這邊是愛。反之則為恨。
另外一個不同點是愛與恨往往是伴隨著其他情感的,休謨稱這種伴隨的情感為慈善與憤怒。值得注意的是慈善與憤怒往往構成行為的動機,但有動機并不一定要執行。比如由于憤怒我有了打人的動機,但礙于道德與理智,我最終并未作出這一行為。所以人們的一切行為皆始于動機,但并非一切動機皆導致行為。所以愛與恨是可以脫離動機單獨存在的,慈善與愛,憤怒與恨,僅僅是偶然的事實。
直接感情直接來自對快樂和痛苦的反思,不涉及其他知覺,無需引入自我觀念或其他觀念。這便決定了直接情感的簡單性和自然性,追求給人愉悅感的事,躲避給人痛感的事,這種“趨利避害”的做法,往往成為行為的動機。
關于直接情感的總體性描述,休謨《人性論》認為:除了痛苦與快樂,直接情感常常來自我們根本無法說明的一種自然的沖動或本能。(頁439)臂如說“母性”,一個人具有母性就是有一種善良溫柔的心態,播撒關愛心就是會很快樂,這種快樂是產生善的直接情感。而這種原始本能,是直接情感的有利表現形式。
休謨關于因果關系的提出論證以及情感心理學的闡釋,是哲學史上不能忽視的成就。《人性論》也以其異于常態的以觀念與經驗為基礎對人性的探討,為世人所熟知。其創時代的哲學意義是長遠的,如斯芬克斯之謎一樣的休謨思想,直至今日仍被哲學家所重視研究。